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曹林:改革須爭先恐後而不能比下比爛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9日 09: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兩會是代表委員議政的機會,也是一些地方宣傳本地形象的機會。不少官員紛紛在發言中宣傳本地的改革政績:醫改的成果,文化發展的成績——不過也有一些官員代表在兩會上談條件、擺困難。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就認為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支出佔GDP4%很難做到。

  這位代表説得也不乏道理:教育經費支出佔GDP4%,當下首先需要厘清中央與地方的投入責任,否則很容易形成推諉和扯皮。但我也有一個擔心,作為發達地區廣東的代表這麼抱怨,會不會對其他地方形成一種很不好的暗示。連財政充盈的廣東都在教育投入上哭窮,都在抱怨“教育支出佔GDP4%很難做到”,其他地方不是更有理由哭窮了嗎?在此種情況下,作為底線共識、艱難推進的“4%”豈不又會在執行過程中走樣?

  這並非杞人憂天,而是一個很現實的命題。從公車改革到官員財産申報,我們很多領域的改革所以難以深化,之所以一再陷入漸而不進的擱淺狀態,關鍵就在一種推動着改革向前走的動力不足。很多地方在改革問題上不是爭先恐後,而是比下比爛,比誰更落後,而不是比誰更走在前面。

  比如落實這個4%的教育投入責任就是如此。其實,不少地方都已經率先完成了這個任務,特別是一些貧困縣,尤其值得尊重。他們寧願縣領導住在破舊的窯洞、殘破的危房中,也要保障基本的教育投入,完成政府的義務教育責任。有的地方甚至將40%的財政收入用到教育上,率先實行15年免費教育。可我們不少地方,並沒有跟這些率先完成任務的地方比,而是跟那些耍賴不完成任務的地方比。他們不會因為“有貧困縣率先完成教育投入”而有半點兒羞恥感,而會往下,跟那些不如自己的地方比,並在這種比較中沾沾自喜,為拒絕擔當政府責任找到一種理直氣壯的藉口。

  很多改革問題上都存在這種“比下比爛”。典型的如公車改革,杭州的車改走在了全國的前面,貨幣化、市場化、單軌化,最高只補貼2400元,為車改走出了一條新路——可很少有地方願意跟杭州比,而更願意跟“每位領導每年發8萬元車補”的遼陽弓長嶺區比。這樣的比下比爛,會讓作為改革先鋒的杭州非常不平衡:我們改了,反而引來一堆輿論質疑,那些沒改的地方反而沒人説。這樣的抱怨,不是簡單的撒嬌,而是“比下思維”下的一種不公平感。為什麼不去批評那些不改革的人,反而批評改革者?

  這些引發的一大問題,就是改革乏力。很多地方都停下了改革的腳步,選擇觀望。不是看哪些地方改了,而是看哪些地方沒有改,比如政務公開和財政預算透明就是如此。去年一位專家給各地政府預算公開和透明度排名,發現各省之間的分數差距在縮小。在財政信息公開的進程中,各省既不願落後,也不願冒尖,處在觀望、徘徊的消極狀態。為什麼?就是“比下比爛”邏輯在作怪。寧願落後,也不願意爭先。

  這種比下比爛,還容易形成一種官場和改革的逆淘汰。改革者因為擔心成為輿論焦點而不去改革了,不改革者反而安然無恙,在平庸的政績中安全地往上爬,這會激勵更多官員去做不改革者。惡果就是,好人被淘汰,好人被逼當駝鳥,改革往回走。官員財産申報,新疆阿勒泰先行了,可有幾個地方跟上的?

  比下比爛的問題,其實是改革缺乏動力的體現。自己改自己,可以改,也可以不改,利益的平衡下,會選擇不改革。需要一種制度性的推動力,迫使他們必須完成教育投入任務,必須爭先恐後,不改革、落後,就得被擼烏紗帽。

熱詞:

  • 教育投入
  • 比下比爛
  • 教育經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