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鍾經文:崛起的中國勢不可當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2日 11: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寫在2012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

  近段時間,發達國家步履維艱和世界經濟前景黯淡,使得我國經濟備受關注。

  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報告稱,今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並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亮點。這份報告不僅使人聯想到國內有關方面大體相同的預測,還使人聯想到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新變化與新挑戰,聯想到近期兩個重要國際會議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反思,進而聯想到中國發展道路及戰略機遇期等若干重要問題。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開始顯現,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與和平崛起的基本態勢不會逆轉

  新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深層次影響不斷擴大。1月份,我國外貿出口出現了少有的負增長,房地産市場交易平淡,汽車市場銷量大幅下滑,證券市場甚至出現了兩個“開門綠”……諸多問題和不利因素疊加,使得不少人對經濟發展前景深感迷茫,甚至信心不足。因此,十分需要對國內外環境及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系統性的全面分析,從中引出正確的判斷。

  回顧剛剛過去的一年,歐債危機發生後,就曾經給我國經濟造成較大的衝擊。面對世界經濟下滑、通脹水平抬升、國際市場陷入低迷的嚴峻形勢,中央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及時出臺一系列應對措施,廣大企業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大大減少了外需不足造成的不利影響,使我國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價格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勢頭:國民經濟增長9.2%,糧食生産實現連續8年增産,工業生産增長13.9%、企業利潤增長25.4%,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4.1%,農村居民收入增長17.9%。在世界經濟增長3%左右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的表現格外突出。

  繼續回溯,前些年我們也曾先後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的嚴重衝擊。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風暴席捲全球,外需不足問題凸顯,加上國內接連發生特大自然災害和經濟週期性回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陡然增大。但是,這些都沒有阻擋住我國經濟前行的穩健步伐。中央果斷出臺並不斷完善“一攬子”應對計劃和措施,加強宏觀調控,及時糾正市場扭曲、彌補市場失靈,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速下滑態勢,中國在全球率先實現了經濟總體回升向好。

  這些年的經驗表明,面對外部衝擊,只要應對得當,善於化危為機,我國經濟就會迎來一次大的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2007年,我國人均GDP是2456美元,2011年我國人均GDP已躍過5000美元大關。從實行改革開放到2003年,我國人均GDP在原有基礎上突破1000美元,用了20多年的時間;如今只用4年時間,就增加了2500多美元,達到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跨越。

  不僅如此,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格局也在迅速變化。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普遍面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發展加快。由於各個國家的實力此消彼長,新興市場國家群體性崛起,中國崛起的勢頭更加明顯,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加,國際地位與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隨之上升。

  過去幾年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並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更沒有改變我國發展與和平崛起的基本態勢。現在需要進一步探究的是,國際金融危機遠未結束,還在持續深化和演變,世界經濟由此將會出現哪些變化?又將給我國經濟帶來哪些新的影響呢?綜合分析,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深化導致國際形勢更為複雜嚴峻,雖然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上升,但總體發展趨勢和一些特點還是比較明朗的。

  一是主要發達國家經濟不振將會持續較長時間。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問題嚴重,房地産市場持續低迷,走出經濟困境面臨諸多制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短期內難以有效化解,還可能向更多成員國擴散蔓延,甚至加劇銀行業危機,歐元區經濟衰退風險增大;日本經濟低迷已持續多年,如今又受政府高債務等結構性問題困擾,經濟復蘇態勢不容樂觀。

  二是國際市場將陷入持續低迷狀態。發達國家失業率較高,使得包括中産階層在內的多數居民即期收入和消費能力下降;由於危機導致投資獲利空間收窄、投資風險劇增,企業投資行為趨於謹慎;危機造成的資金鏈斷裂,也大大降低了企業投資能力;金融危機轉為財政危機,政府財政緊縮力度加大。這些抑制需求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消除,將導致全球市場低迷成為常態。

  三是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由於市場需求不足制約經濟發展和就業,各國之間爭奪市場的競爭勢必加劇,也將導致更多的經濟摩擦現象和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經濟增長放慢雖然會相應減少能源資源需求,但發達國家長期形成的對能源資源的巨大消耗不易改變,而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較快增長對能源資源又産生了新的巨大需求,全球能源資源供給長期偏緊問題將更為突出,各國圍繞能源資源,在貿易、投資,乃至領土主權、海洋權益、地緣政治等方面的競爭和較量勢必更趨激烈。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互聯互接的新形勢下,國際金融危機持續深化所導致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國際市場低迷和國際競爭加劇,必然通過多渠道傳導給我國經濟,這在今年初的外貿出口方面即已有所體現。其中雖有節假日因素,可是一些外貿企業已經明顯感受到了上述影響,其他相關企業和行業亦有連鎖反應。不過,我們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也可以作出判斷,近期我國經濟良好發展勢頭不會由此發生逆轉。

  依據之一,今年外貿出口仍將保持一定增長。通過大力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我國的外貿結構已發生很大變化,前幾年對歐美日出口的份額曾佔整個外貿出口的70%以上,目前已減至50%左右,對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的比重大為提升,歐盟以及美國、日本的經濟狀況對我出口的影響已大不如前。同時,我國對發達國家出口的産品多數為生活必需品,無論歐美日經濟如何不振,生活必需品總是不可或缺的,這方面我國産品仍保持相對優勢;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形勢總體良好,我對其出口潛力可觀。由此看出,短暫回落之後,今年第二季度起我國外貿出口有望恢復到較快增長水平。更重要的是,早些年我國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於外需拉動,尤其是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較高,現在這種依賴性已大為下降。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進出口外貿依存度已由2006年的67%降至2011年的50%。

  依據之二,消費需求的拉動力仍然強勁。去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一直比較快,今年預期收入增長不太可能驟然放慢。同時,就業人員持續增加,社會保障水平切實提高,對於提升居民消費信心、增加持久消費具有積極作用;保障房建設的不斷加快,尤其是今年保障房陸續交付使用,將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建材、傢具等相關住房消費的增加;文化産業的大發展,將直接促進居民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和形式多樣。這些因素都決定了2012年整體消費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完全有可能超過去年。

  依據之三,投資需求旺盛。近年來民間投資比較活躍,去年增長速度超過30%,佔整個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已達60%左右,這反映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正在增強。

  今年的增速雖然會有所減緩,但中央安排“十二五”時期水利建設投資規模4萬億元,2012年和2013年正是水利建設的高峰期;各類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物流業方興未艾;文化産業正處於大發展時期,這些都需要大量投資,而我國的財力和物力也完全可以支撐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因此,今年投資的拉動力非但不會減弱,還會在適時適當調控中有所增強。

  以上分析表明,出口、消費和投資這“三駕馬車”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仍然強勁。同時,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需求潛力,財政收入狀況良好、金融體系運行穩健、社會資金比較充裕,以及宏觀調控經驗不斷豐富、企業競爭力明顯提高等等,都決定了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有條件鞏固和保持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

  對於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內外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當然不能忽視,必須積極應對,但也不能為複雜形勢所迷惑,為一時困難所動搖,而應努力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相互聯絡中審時度勢,堅定信心,攻堅克難,開拓前進。

  二、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格局,我們既有挑戰也有機遇,且機遇大於挑戰

  深入分析還可以作出的判斷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向好趨勢、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會因為國際金融危機持續深化而發生逆轉。

  21世紀頭20年我國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是黨中央基於國際和國內發展大趨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新世紀頭1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與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密不可分。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儘管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形勢産生了重大影響,但是,本世紀初黨中央作出戰略判斷時所依據的國內外發展趨勢和基本條件並無改變。

  從國際情況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沒有變;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沒有變;國際大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的局面沒有變。

  從國內情況看,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條件也沒有變:一是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和科技、教育等發展的基礎條件不斷改善;二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不斷推進,將繼續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三是我國作為人口大國消費總量大,隨著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國內持續擴大消費需求的潛力巨大;四是勞動力和資金供給充裕,可以支撐進一步發展;五是政治和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深化改革開放將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與潛力。

  最為明顯的基本條件是城鎮化。去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50%,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變化。但總的看,我國城鎮化依然明顯滯後,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一般在60%以上,發達國家則達到80%左右。推進城鎮化既能夠增加消費,又能促進投資。據有關部門測算,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可吸納1000多萬農村人口進城,進而帶動1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相應增加的投資需求會更多。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約1.5億人,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富餘勞動力,城鎮化蘊涵的內需潛力巨大,城鎮化至少還有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路要走。即便在世界經濟長期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城鎮化仍然可以為我國經濟中長期較快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進一步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深化,給我們造成了新的影響,也帶來了新的機遇,正所謂“危中有機”。今年上半年是歐洲主權債務償還的高峰期,由於還債壓力較大,相關國家不僅會出現資金緊張,籌措資金的需求也會比較強烈。同時,全球資本市場處於低谷時期,本來就使得各類企業價值容易被低估,而歐債危機蔓延又使得歐洲大量企業深陷産品銷量下降、供應商貨款與員工薪資拖欠乃至瀕臨破産的境地而難以自拔。目前,我國對外開放已進入進出口並重、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新階段,尤其是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力日漸雄厚,並不缺錢,缺的只是技術、品牌和營銷渠道,歐美債務危機恰恰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這個機遇,不僅僅表現為能在較低價位並購海外資源、資産,以及其他一些便利,而且國內企業還可以通過大力推進跨國兼併重組,迅速提升産品結構、産業結構和企業結構;一些有條件的大企業則可以通過大踏步“走出去”,在全球範圍配置資源,實現跨國經營,加快形成一批被視為“經濟航母”的跨國企業,從而實現利人利己的“雙贏”。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在給許多國家帶來較大衝擊的同時,也悄然催生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全球範圍內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基因技術、低碳技術以及綠色經濟和生物經濟發展方興未艾。我國在這些領域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較小,只要我們敏銳地發現和緊緊抓住機遇,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就能夠在搶佔科技與産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中有更大作為,就能夠有效加快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進程。這正是“危中有機”的又一體現。

  總體而言,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大過挑戰,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技術和人才,有利於我國企業提升參與國際産業分工層次、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我們應當堅持用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去抓住和用好機遇,善於運用一切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加快形成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三、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穩中求進,攻堅克難,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為了積極應對和把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推動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央對今年經濟工作提出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這個“穩”,不是不動;這個“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攻堅克難,奮發有為,努力在各項工作上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和新成效。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是保障人民安居樂業、順利推進各項工作、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最重要的基礎和保證。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去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都在回落,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獨善其身,我國經濟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是不可避免也是完全正常的。我們要努力降低這種影響的負面效應,但也無須刻意爭取兩位數的較高增長速度。在一定時期內,通過主動調控使經濟增速放慢,是十分明智的選擇,既有利於緩解物價、能源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也有利於轉方式、調結構,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注重提高宏觀調控水平,準確把握調控的力度、節奏、重點,統籌處理速度、結構、物價三者關係,防止經濟增速大幅下滑、防止物價反彈。

  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需要抓好“兩穩一擴”。一是穩定外需。廣大外貿企業應在穩定歐美日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深度開拓新興市場;在增加傳統商品出口的同時,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商品出口。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穩定出口退稅政策,拓寬融資渠道,深入實施科技興貿、以質取勝的市場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培育自主品牌、完善營銷網絡、建立研發設計中心,積極引導加工貿易向産業鏈高端延伸。二是穩定投資。要繼續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尤其是鼓勵民間投資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領域;有序推進“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項目;加強政府投資對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防止盲目投資、産能過剩和金融風險。所謂“擴”,就是擴大消費。要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把擴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擴大居民消費,就必須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為此,需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並且深入研究財産性收入等問題。近年來,銀行儲蓄存款負利率、證券市場持續低迷,對居民財産性收入造成一定影響。這種狀況雖有其客觀成因,但相關部門和單位也應從擴大居民消費和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出發積極作出努力。最近,一些商業銀行取消不合理收費就值得肯定。證監會負責人明確提出,藍籌股已顯示罕見投資價值,即時投資的年收益率平均可達8%左右,這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和舉措。股市波動、牛熊轉換是正常運行態勢,有其內在規律。眼下種種跡象表明,經過4年多充分調整,加之重圈錢、輕回報等弊端逐漸克除之後,我國證券市場有望走出低迷,轉向平穩上升與健康發展。

  擴大內需是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舉措,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它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擴大內需的許多具體措施,不但直接影響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既要立足當前,突出工作重點,又要著眼長遠,加強統籌協調,並著力抓好“四個結合”。

  一是把擴內需與調結構更好地結合起來,拓展內需增長新空間。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科技創新,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可創造新的需求。服務業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産業,也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我們應將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環境,大力推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研設計等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大力推動旅遊、健身、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同時,還應不失時機地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推動率先使用新科技、發展新産品、滿足新需求、創造新商業模式的企業脫穎而出,促進産業優化升級,拓展市場尤其是培育國內市場需求。值得高度重視的是,目前全球生物産業年增長率高達30%,已成為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能夠延長人類壽命和醫治重大疾病的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生物芯片技術、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技術,以及關係糧食安全的生物農業技術,都孕育著重大突破。生物技術的突破,將會極大地改變人類命運;生物技術的應用,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引領新産業革命和全球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這是任何技術都無法比擬的。對此,我們應切實加強戰略佈局,大力推進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搶佔發展的制高點。

  二是把擴內需與城鎮化更好地結合起來,培育內需增長新動力。我們講擴大內需,最大的內需在於城鎮化,因此,很有必要將穩步推進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與此同時,應抓緊制定並有序實施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推動城鎮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農民工,並逐步實現均等化;幫助農民工逐步解決就業、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把在城鎮已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工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重慶市2010年8月全面啟動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短短一年多時間裏就有300萬人實現了“農轉城”,今後4年還要再轉200萬人。遼寧瀋陽市2011年新建改建廉租房3.87萬套,重點向長期在當地工作的農民工等人群傾斜。這些做法和探索都值得認真研究和總結。此外,城鎮化形成的剛性需求,必然會帶動房地産業發展。眼下房地産市場低迷,主要是因為前些時候房價上漲過快、過度炒作等“痼疾”所致。從各方面情況看,房地産業不會就此一蹶不振,經過調控的“醫治”,必將走上新的坦途。

  三是把發展與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目前,無論是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擴大內需、發展實體經濟,還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和問題,都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我們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總結和運用成功經驗,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開放,抓住時機儘快在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價格體制、文化體制改革,以及行政審批制度和國有企業改革等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

  四是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結合起來。民生連著內需、連著發展、連著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動消費又增加投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更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為了適應群眾的新期盼和形勢的新要求,應將民生工作放到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將重大民生工程擺在發展工程的優先序列。要切實提高發展的包容性,通過多種渠道促進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實行更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切實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進一步重視和解決好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物價、教育和衛生等問題。

  四、應對危機的實踐和成效,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與活力;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拓前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實現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也是我們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過程。這次危機對西方國家的思想理論和發展模式産生了巨大衝擊,在危機繼續演變深化之際,我們既要從經濟運行層面展開研究,還要從社會制度層面深入分析。

  近期召開的兩個國際會議值得關注。一個是由發達國家主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著名專家和經濟界人士,集中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會者普遍認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論壇主席施瓦布在會上直言,過去幾年間,整個世界忙於應對危機的挑戰,尚未深入分析其根源和教訓,尚未注意到資本主義制度已不再適應現實需要。另一個是發展中國家主辦的世界社會論壇。參加這次會議的各界人士紛紛提出,國際金融危機反復發作並揮之不去,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發達國家所採取的反危機措施,大多治標難治本,而且“後遺症”嚴重。發展中國家應破除對資本主義的迷信,努力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兩個重要國際會議同聲針砭現行資本主義制度並非偶然。國際社會逐漸形成的共識表明,發達國家的社會制度受到嚴重質疑,西方模式的發展神話已難自圓其説。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並直接引發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其波及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衝擊強度之大,世所罕見。分析這場危機的原因,表面上源於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大量違約和金融衍生産品泡沫破裂,引發全面信用危機。若從直接起因考察,可説是發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不當、虛擬經濟過度擴張、政府監管缺失造成的,是長期負債消費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的結果。而從內在本質分析,則暴露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固有弊端,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缺陷,暴露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深層次結構矛盾。現在,國際金融危機正演變為一次世界經濟的深度衰退,更是進一步反映出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為主要特徵的新自由主義理論及實踐的危害。

  我國曾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把計劃看成是絕對的,因而束縛了生産力發展。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自由放任,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的不公,最終受到懲罰。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方向的改革,決不能把市場調節與國家宏觀調控對立起來。只有既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又發揮政府和社會監管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才能實現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也才能使資源配置合理、協調、公平、可持續。

  從這場危機中還可以看到,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效,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與活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國際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重大挑戰面前,我們的發展道路經受了考驗,我們的社會制度展現了優勢,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分顯示出指導實踐的強大威力。面對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和國內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我們要開創新局面、贏得新勝利,最根本的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全黨全國人民堅定信心、團結一致、攻堅克難,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崛起的中國就勢不可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熱詞:

  • 國際金融危機
  • 科學發展觀
  • 生産性服務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