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易艷剛:“全城尋車”背後的微妙複雜心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2日 09: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治安環境的改善,國民素質的提高,城市和國家形象的提升,功夫還得下在平時,不是靠一兩件事“突擊”就能完成

  近日發生在武漢的“全城尋車”事件,就像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電影:2月17日晚,日本旅行者河源啓一郎將一輛無鎖單車停在漢街,直至保管員下班仍未如約取走,自行車不翼而飛。按照常理,在偌大的武漢找回這輛單車的概率和一個日本人在這裡丟車的概率一樣低,然而,武漢市民和警方奇跡般地連夜找到了這輛車,並將它送到了河源啓一郎手中。

  我們不妨先來探究一下“奇跡”是如何發生的。一方面,得益於武漢警方的“特事特辦”,警方獲悉此事之後對案件高度重視,“抽調刑偵力量”“連夜組織展開偵查工作”,且公開表示將為河源啓一郎提供一輛新車;另一方面,得益於眾多網友尤其是武漢網友的“給力支持”,數萬網友在微博中織就了一張尋車網,這輛車最終也是某武漢市民在黑市花1000元買回來的。

  一起看似極其普通的丟車事件,為何會升格成為一個調動全城力量的公共事件?答案並不複雜。其一,丟車者河源啓一郎是日本人,屬於“遠客”;其二,這輛改裝之後的自行車據稱價值1.6萬元,屬於“貴物”。在這樣的背景下,哪怕丟車人自身也有停車位置不當、未按約定時間取車等重大責任,武漢方面仍絲毫沒有怠慢,“特事特辦”。

  厘清這兩個關鍵因素之後可以推論,這起丟車事件與我們日常所見的(一般都很難受重視)丟車事件,必然會有很大區別的。可以這樣説,這起事件就算發生在國內的其他城市,最終處理結果仍可能與武漢類似。

  在“全城尋車”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兩種典型的社會心理:其一,得知一個環遊世界的日本人在武漢丟了一輛自行車,而這輛車在遊歷其他十幾個國家時都安然無恙,很多人覺得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甚至會擔心這件小事會影響武漢乃至中國的治安形象;其二,得知武漢警方在市民的積極配合下迅速破獲丟車案,同樣有很多人為這種“特事特辦”感到不是滋味——昨天在微博中轉發頗多的一條微博是這樣説的:“日本人在中國丟了輛單車,一夜就找到了;我們要是丟了輛自行車,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

  這兩種心理基本涵蓋了多數圍觀者對“全城尋車”事件的態度,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兼有這兩種心理。這是一種微妙的複雜心態。

  當地警方,特別是網友乃至全國網友之所以如此重視一起丟車案,除了多數人確實深感於日常容易丟自行車這一頑症之外,還與在意外界對自身的評價有關,擔心負面評價有可能損傷自身形象。在我們的觀念裏,國家、城市、個人的形像是高度統一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武漢市民擔心河源啓一郎給武漢一個負面評價,其他國人則擔心外國人給中國整體治安一個負面評價,二者在邏輯上是共通的。“全城尋車”這事,一方面體現了我們歷來非常看重的集體榮譽感,這種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是促使我們解決問題、追趕時代潮流、力爭上遊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也折射了我們仍然容易對外界評價表現出“過敏反應”,從而做出一些容易引起爭議的事來。

  不是説我們不用在乎外人的評價,而是説我們也不必太過敏感,辦事不必太過“出格”,要一視同仁,依法依理依情辦事;不是説外國友人丟東西我們不該重視,而是,同胞丟東西、碰到治安問題也需要如此重視,儘快解決;不是説河源啓一郎自行車“神速”找到了,就能來個“鹹魚大翻身”,證明我們辦事效率有多高、社會治安有多好、國民素質有多高。畢竟,治安環境的改善,國民素質的提高,城市和國家形象的提升,功夫還得下在平時,不是靠一兩件事“突擊”就能完成。就像丟自行車這事,在我們很多城市是久治不愈、讓市民煩惱的頑疾,如果平時整治得好,也就不必興師動眾地“全城尋車”了。

  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必然強在她的國民都能夠自信而從容地應對公共事務,也必然強在它的政府機構能夠對所有外賓和國民一視同仁。當然,説到底,要做到這些,還得有賴於我們扎紮實實地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把日常的事做好,讓國力更強,讓治安更好,讓國民素質更高。

熱詞:

  • 全城
  • 全城尋車
  • 丟車
  • 複雜心態
  • 突擊
  • 特事特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