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春曉:建築改變了,生活也隨之改變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11: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編輯手記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我眼前圖片裏面的兩座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黃色外墻的7天連鎖酒店現代而摩登,挺拔屹立;而在它斜對面的殘垣斷壁卻是——古建築“蔣介石行營”,屋頂已經拆除,只有一顆樹在這些“廢墟”旁孤獨的立著。

       前日,關於“蔣介石行營拆了”的新聞大家議論紛紛,又一處古建築被“保護性維修”。其實更早之前,北京的梁林故居也遭到“維修性拆除”。名人故居作為古代建築的一部分,是人類的文化遺産,它見證了歷史,經歷了歲月。除了具有建築的研究價值之外,它是後人了解先人的窗口,也是一座城市歷史文明的微縮樣本,更是一個城市的氣質所在。

       據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新發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為536001處,其中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座座古代建築的轟然倒塌,文化信息的湮沒。

       建築改變了,生活也隨之改變:沒有了“小橋流水人家”,有的只是“鋼筋的森林、水泥的城市”,建築不僅是用各種建築材料搭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體空間,也是生活的載體,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直有著“詩意棲居”傳統的社會。現在我們居住的城市,鋼鐵、水泥、玻璃,千篇一律毫無生氣。僅存的一些古建築也在推土機的轟鳴下,變成了一堆堆的廢墟。

       面對國內古建築的屢遭破壞,保護工作與商業的經濟利益盾逐日加深,很多專家人士深感無奈,相對於國外的文物保護現狀,我們自嘆不如。世界各國對於本國已故名人留下的遺跡都悉心保護。如在德國,馬克思故居以及他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就仍保存了原有風貌,前往觀賞的遊人無數,德國國民也引以為自豪;在奧地利,莫扎特的故居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在故居還不定期舉行音樂活動,以擴大其文化影響;日本東京也保存了自江戶時代建造的寺廟。

       今日的中國,所有的一切都在追求高大的、雄偉的、寬闊的,古典建築的小巧、雅致、韻味似乎與現代社會無緣。購物有大型的超市,傳統的集市已經消失;鍛鍊有巨型的體育場,兒時撒歡的田野再也無處可覓,沒有了雜貨舖、小吃店、菜市場……

       現代性的建築帶來了便捷,只是以後我們該在照片?影像?還是記憶裏?尋找古建築。

熱詞:

  • 蔣介石行營
  • 拆遷
  • 古代建築
  • 文化
  • 生活載體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