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美媒:看彼時的尼克松與此時的中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08: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月13日文章,原題:彼時的尼克松,此時的中國 尼克松40年前對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時,或許未曾料到其賭局將産生什麼結果。誠然,它對重塑歐亞地緣政治均勢和迫使蘇聯轉入守勢發揮了立竿見影的外交作用。但直到最近,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中美復交的長期效果才顯現出來。如今,當年那個曾貧困封閉的國度已一去不返。中國正成為經濟強國。從非洲礦場到美國的蘋果商店,都深切體會到中國的無處不在。


  在我們回顧40年來的巨大成就之際,亦有必要思考繼續困擾中國長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由於被看成全球化的贏家,中國自然被認為已具備迎接挑戰的各種條件。其實,中國尚未為進一步融入世界而做到未雨綢繆。


  缺乏必要機制和規則即是相關跡象之一。例如,中國已成為援助大國,如今向非洲提供的貸款已超過世行。但中國尚未確立掌管國際援助的專門機構。因此其援助項目不僅缺乏協調還常常適得其反,沒贏得善意,反而被視為邪惡新殖民主義陰謀的一部分。


  另一例證是中國缺乏移民政策。即便中國已開始在全球範圍尋找勞動力,但仍未確立吸引精英人才或應對國際移民複雜問題的法律架構。


  第三個例證是缺乏獨立政策研究機構。由於政治管控和業務水平有限,中國的研究機構難以對全球事務進行良好決策所需的高質量客觀分析。


  最關鍵的或許是長達20年的GDP高速增長掩蓋了其經濟前沿的嚴重弱點。由於繼續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採取厚此薄彼的態度,中國仍缺乏與西方跨國巨頭抗衡的強大民營企業。除華為、聯想或許還有海爾(名義上是集體企業)外,中國沒有其他能叫響全球的民營企業。


  中國迄今尚未因此而付出沉重代價。其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仍局限于從事低中端加工和裝配。價值鏈中最重要、最先進和利潤最豐厚的部分———研發、設計、品牌、營銷、服務和配給,仍被美歐日韓公司把控。


  中國當然擁有大公司,但大多是國有企業。它們或許具備在全球開展業務的規模,但缺乏與世界級西方企業競爭的動力,且引發了全球的懷疑和恐慌。


  所有這些弱點並非不可逾越。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能否在現有體制下將其清除。亟須解決這些問題的現實驗證了中國自尼克松訪華以來所取得的驚人成就,但也表明中國尚未走完邁向全球一體的漫漫長路。▲(作者裴敏欣,王會聰譯)

熱詞:

  • 尼克松訪華
  • 中國
  • 體制性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