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媒:中國年輕人過節遭遇“過堂”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09: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30日文章,原題:少年中國人的煩惱 “談朋友了嗎?什麼時候結婚啊?”“期末考試考第幾名啊?”“去年賺了多少錢?”“吃什麼長這麼胖啊?”“工作怎麼樣啊?”“啥時候買房呢?”……


  新春期間,中國微博上瘋轉的這則《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像列考試題目一樣列舉出中國親戚過年聚會的“十大問”,看了讓人不禁莞爾。農曆新年到親戚家拜年,年輕人被長輩追問婚姻大事、考試成績、職業發展、人生規劃,連自身的黑白肥瘦都成為親友評論的話題,這種場面實在讓人太熟悉。


  我稍稍比較一下,想像新加坡過年的場景,感覺上我們這兒的親戚要克制許多。首先,男女朋友的問題不會被追問得那麼猛;其次,賺多少錢這是不能問的。可見老一輩的華人長輩確實愛通過這類問話來表現關心,在傳統華人文化的世界裏,年輕人的煩惱十分類似。


  年輕網民到網上宣泄不滿,大家各自曬出被長輩問得尷尬的經歷。有網民説,親戚總喜歡圍繞隱私轉來轉去,再不就是遇到女孩偏要提人長胖了;遇到瘦小男孩就偏説人沒長高,簡直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還有人以報復心理,評選出親戚的“十大毒舌問題”,將親戚提問的過程比喻為過堂,然後彼此分享應招心得,共商反攻大計,如左耳進右耳出。還有人施毒計,建議大家反守為攻,反問長輩:“女兒談朋友了嗎?啥時結婚?”“給孩子備婚房沒?”“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嗎?”“今年股票掙了嗎?”來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最後的一招,就是乾脆與親戚少互動、少來往。


  今年春節,年輕人不堪親戚之問,害怕被催婚,厭煩被攀比的現象,成為新聞淡季中的社會話題。媒體報道時往往順帶評論幾句,説華人傳統上沒有隱私的觀念,親戚的詢問都是出於關心,呼籲年輕人多給予理解,別因此不走親戚了。


  然而,這裡確實存在著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尖銳衝突。在傳統社會裏,人們不僅不承認有隱私,甚至不容許有隱私,一個人若有不可告人之處,説明其人品也十分可疑。


  此外,古老的中國文化還有一個特點:喜歡用“管”來表達關心。


  我是最近幾年才意識到,在中國語境中的“管”原來不是壞事,而包含了“負責”、“照顧”的意思,像人們説“管吃管住”、“管學習”、“管旅遊”,是意味著上述各方面是有人或機構負責操辦,當事人可以不用傷腦筋。


  問題是,為什麼要別人為自己負責,而且覺得別人為自己負責是一件好事?而不是自己選擇與承擔後果?這正是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突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喜歡被“管”,希望有人“管”,這似乎是早些年前華人群體的期盼。在社會保障欠缺、公共服務薄弱的古代社會裏,老百姓需要被保護,遇到困難時需要能依附的強勢靠山。這種政治與社會制度,形成了依賴家族網絡、希冀得到由上而下的照顧,樂於被“管”的文化。


  倒是在2012年年輕網民響亮的抱怨中,人們看到有些傳統觀念已經不流行了。對隱私權的強調,其本質是年輕人對獨立空間與自主權的“維權”。必須承認,這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正因為社會生活已更現代化、制度化,制度對個人的保護有所增強,個人才能有索要空間的底氣。


  少年中國人的煩惱與抗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成長中的煩惱與抗爭”。

熱詞:

  • 維權
  • 聯合早報
  • 年輕人
  • 親戚聚會
  •    

    搜索更多維權 聯合早報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