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岳建國:轉型春節為何少了年味?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11: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河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因改革開放引發的“春節越來越缺乏年味”這個問題,曾經糾纏了我們許多年,但不知不覺間,這個問題逐漸被淡化了,無論是私下談話還是博客文章都是如此。取而代之的,是大家愛在年前年後晾曬自己或某個地域目前的過年新方式。比如錢真多先生這樣描繪杭州人的春節:“忙完了頭香的事情,閒不住的杭州人又開始如候鳥一般起飛,熱熱鬧鬧地奔赴新馬泰,港澳臺。春節居然被開闢成了旅遊旺季。按理説,這絕不符合春節期間要走親戚、拜年、送紅包的祖訓,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説,一年到頭後,再也不必擔心有工作上的事情來拖後腿,這是一個可以真正寄情山水的假期。”

  其實,忘卻傳統春節祖訓或模式的不只是愛出國旅遊的杭州人,比如不少鄭州人過年時愛和幾家親屬一起到賓館聚餐、愛到海南享受陽光等。這種變化向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對於轉型中的春節,多數中國人已經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創造,從失落、抱怨到津津樂道了。

  什麼是“年味”?就是我們對傳統過年方式的感受。中國的春節産生於古老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延伸了幾千年,變化不大的春節的形態也重復了幾千年。當這種純粹民間化的、被國人視為休閒、快樂象徵的美好事物成為一種固定的程式和氛圍後,過年就成為一種可以預期的溫馨感受,這就是“年味”。一旦這種“味道”被蠶食,就會引發人們對缺乏年味的抱怨。可見,對缺乏年味的抱怨,實質上是對傳統春節文化的留戀和對新時代同樣美好的過年方式的期待。

  毋庸置疑,導致春節無法原汁原味延伸的原因主要是社會轉型。我們已經進入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交通條件大大改善,我們可以更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可以有限度地遷徙,我們的視野更寬闊,比過去更有錢,不再缺吃少穿。環境變了,條件變了,需求也會變,願望也會變,所以我們無法滿足於走親戚、拜年、送紅包、看舞獅、放鞭炮、大吃喝、搓麻將這樣的過年觀念和程式,所以我們有能力到國外旅遊,到賓館聚餐,到海南曬太陽。總之,過年方式的轉型是一件好事,沒必要過於傷感。

  就春節轉型的幅度看,城市邁出的步子比較大,對“祖訓”偏離得更多,也是春節轉型的主要動力;而農村邁出的步子較小,更多的是對傳統春節的堅守。這是城鄉收入和文化氛圍的差別所造成的,既是一種“多元”,也是一種暫時的無奈。

  也許有人擔心,春節不斷轉型,會不會最後與傳統春節完全割裂,變成失去根文化的一個不倫不類的現代節日?這沒有必要擔心,因為春節的精髓不可能完全丟失。春節的本源價值是在冬閒、收穫的季節製造放鬆、休閒、溫馨、狂歡、奢侈等人生的幸福氛圍,並對由血緣、地緣而建立的社會紐帶進行保養、維護、復習和加固。只要這種價值觀仍然具有價值,那麼,春節就會因內涵的永恒而永恒,部分年味如果變了,比如不遠的將來,一家人團聚的習俗有可能通過視頻的形式進行,但那也只是形式的變化,家人團聚這個程序和結果沒有變化。

  退一步説,即使春節中的某些觀念、程序、細節、花絮最終被完全割裂掉了,那也無所謂,那肯定是它們沒有了延伸的價值,比如古人出於對貧窮、饑餓、天災的恐懼,過年時準備了過多的祭品食品,然後天天胡吃海喝,結果是“家家扶得醉人歸”,傷害腸胃,造成浪費;比如鞭炮這個不環保、有可能傷人和引發火患的娛樂載體,丟失了也不必可惜。

  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任何事物都一樣。社會制度會促使春節創新,比如取消城鄉分制和戶籍門檻;但我們內心的需求和自由的想象力也是重要的動力,當社會的轉型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後,當我們遵循自己的性情和期望追尋心中的春節時,我們走的過程就是春節的形象,我們走到哪,哪就是春節。總有一天,春節的形象會由目前的模糊不定、雜亂無章逐漸變得富有輪廓,就會變得清晰和統一,就會逐漸醞釀出全新的年味,就會變成全國人民認可的、能從中獲取快樂和自豪的新的節日。到那時,再也不會有人在年味問題上産生抱怨了。

熱詞:

  • 春節
  • 年味
  • 社會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