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鄭寅達:德國興衰中的文化因素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9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今日為流,昨日為源。世界史就是人類的發展史。一幕幕王朝與共和的興衰成敗,一個個偉人與梟雄的功過是非,重大歷史事件深處的內幕軼事,偉大發明與創新背後的艱辛努力,無不折射出深刻道理和重要規律。研究和認識它們,我們就能更好地把握自身,把握形勢,把握未來。

  從本期起,本報和上海市世界史學會合作推出“世界史啟示錄”欄目。本著“讀史使人明智”的理念,通過講述人類的昨天,幫助讀者解讀今天全球出現的種種現象,並學會分析和判斷未來的事態發展。首先推出的是文化篇,通過挖掘各國發展中的文化底蘊,從紛繁的歷史風雲中找尋人類前進的文化動力。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埃利亞斯在其經典著作《文明的進程》中指出:“最令德國人引以為豪的、用以闡釋他們自身成就與自身存在狀態的詞語是文化。”當我們徜徉在德國的歷史長河中,真切地感受到這個國家血液中涌動的文化力量,“詩人和思想家國度”的美稱並不過譽。

  德國是幸運的。920年德意志王國一問世,就佔據了歐洲霸主的位置。它之所以能獲得如此殊榮,內在的基礎是其獨特的政治架構,國王由五大公國中最強勢的公爵擔任,保證了王國的活力,擁有了受人青睞的實力。然而外在因素更為重要,德國國王經羅馬基督教會加冕,就成了“神聖羅馬皇帝”,成了歐洲的世俗之主。由此,初登歐洲舞臺的德國,成為保衛和推廣基督教文化的主要世俗力量。然而,德國由此又是不幸的。受到羅馬教會青睞的它,不僅在經濟上成了教皇的“奶牛”,其本身的發展命運,也直接受到宗教與教會的牽連。當年基督教會的腐敗和貪婪,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德國在向世界推出著名人物馬丁路德的同時,本國內部的各種力量也被分割成天主教勢力和新教勢力兩大陣營。17世紀以德國為戰場的“三十年戰爭”,便是以這兩股勢力為交戰雙方展開的。歷時30年的戰爭嚴重摧殘了德國的綜合實力:人口大減,損失了約1/3,從原先的2100萬下降到1350萬;300多座城市、2000多個村莊被摧毀,大片土地因人口凋零而拋荒;政治上分裂局面加深,版圖上出現了1789個相對獨立的政權。當時有人曾形象地打比方,一年有多少天,德意志就有多少個邦國。德國由此喪失了霸主地位,逐漸被法、英等國超越。

  逆境中的德國仍在發展,但重點有所變化。宗教改革運動的主將馬丁路德,是德國思想界作出世界性貢獻的第一個例證。啟蒙運動時期,德國奉獻了萊布尼茨、沃爾弗、萊辛和康德,以及進入狂飆突進階段的赫爾德、歌德和席勒。以後,影響更大的人物接連出現: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在音樂領域,隨著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位音樂巨匠的登臺,西方音樂迎來了 “德意志時代”。在科技領域,開普勒在天文學領域、沃爾弗在胚胎學領域、施萊登和施旺在細胞學領域、赫姆霍茨在物理學領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教育領域,普魯士學者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中“科學研究領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並推動創辦了柏林大學作為實驗基地,取得良好成效。

  世界上有些文明古國,一旦隕落,便逐漸難覓蹤跡。而德國的文化成果,在不時地向世人展示其潛在的實力,以致在它最困難的時候,大家還是認為它處於“落後的政治經濟、先進的思想”狀態。文化成果維繫著德國的國際地位。同時,這些文化成果作為綜合實力的酵母和組成部分,又在醞釀著新的騰飛。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在政治統一、經濟起飛的同時,德國的自然科學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這對德國上升為經濟大國具有決定性意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4年裏,全世界有42名學者獲得諾貝爾獎,其中14名為德國學者。在物理學領域,倫琴、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化學領域,整個19世紀似乎成了德國人的世紀,在化肥、染料的研究和製作方面都作出重大貢獻;在醫學領域,柯赫等德國科學家也取得了開拓性成就。在工業革命早期,“made in Germany”的字符是英國人要求德國商品打上的符號,意在提醒人們注意這可能是低檔産品。然而在德國騰飛後,該字符卻成了製作精巧、質量優良的代名詞。在包括文化在內的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德國僅用大約30年的時間,經歷了英國用100餘年才完成的工業革命,迅速跨入通向世界強國之路。

  在第二帝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魏瑪共和國,其文化繁榮的含義就更加廣闊,人文領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文學上,出現了霍普特曼和托馬斯曼兩大文豪,後者的長篇小説 《魔山》獲得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一書,是上世紀20年代國際暢銷書之一,曾被譯成數十種語言。社會學領域則出現了巨匠馬克斯韋伯。心理學領域,一方面興起“形態心理學”,另一方面,心理分析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柏林取代維也納和布達佩斯成為這個新學派的中心。此外,多元化的戲劇、電影、輕歌劇、音樂、繪畫,爭奇鬥艷,此起彼伏。此時的柏林,第一次能以歐洲文化都城的地位與巴黎和倫敦並肩媲美。

  然而,在德國再次崛起的進程中,思想文化界一直涌動著另一股潮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民族沙文主義叫囂也不斷升溫,強調德意志人和德意志體制的優秀性,要求由德意志人來制定世界規則。納粹分子上臺後,大搞文化專制主義,甚至做出了“焚書”的驚人舉動,以反對“非德意志”文化為由迫害知識分子,非但中止了魏瑪時期良好的文化發展勢頭,還使德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荒漠”。

熱詞:

  • 心理分析法
  • 施萊登
  • 德國科學家
  • 文化荒漠
  • 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