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廖保平:社會養老要謹防偏離公共品本質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8日 09: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規劃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通過用地保障、信貸支持、補助貼息和政府採購等多種形式,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益慈善組織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參與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運行和管理。

  中國已經“未富先老”,中國老齡化速度很快,很多物質、制度等方面的準備都沒有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在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歲至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甚至有學者預測,再過30餘年,中國人口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會是老人,而在最高峰時期,中國的老年人口會達到約4億。

  如此快速的老齡化,對整個社會養老體系和養老制度安排提出了嚴峻挑戰,尤其是在家庭養老功能大大削弱,社會養老問題極為突出,及早規劃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十分必要。按照國務院這個規劃,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組織健全、規模適度、運營良好、服務優良、監管到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基本健全。

  應當看到,基礎性的制度完善非一日之功,即便達到了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0張的目標,屆時也很可能不能滿足實際的社會需求——國際通行的標準是,每千名老人應該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50張。要儘快達到更高的標準,確實需要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益慈善組織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參與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運行和管理,單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

  企業和社會力量的介入,很容易將養老過度産業化,就像當初將醫療進行産業化之後,民眾出現了“看病難”,養老的産業化未必不會導致“養老難”。因為企業和社會資金是要逐利的,不賺錢的事請他都不來,放手讓他去做,他當然要賺錢為大。但由於“未富先老”,我國養老欠賬太多,養老制度的建設卻相對比較滯後,物質保障遠遠跟不上,又需要拓寬養老渠道,聚合多方力量。

  因此,既要社會介入,又要謹防過度産業化,因為醫療也罷,養老也罷,都是人最基本的權利需求,是公共服務的範疇,需要政府給予基本規範和支持。人們可以追求更好的醫療和養老服務,但基本的醫療和養老服務,政府是不能缺位的。如若將養老産業化,變成純粹的贏利性服務,讓民眾自己去買單,就喪失了其公共品性質,政府也因此推卸自己的基本責任。

  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益慈善組織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參與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運行和管理,但這不能構成政府“甩包袱”的理由。要保證社會養老機構的公益性,除了加強管理,政府還要給予必要的補貼,或者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使社會養老機構不滑向唯利是圖的路上,讓其真正扮演公益法人的角色,而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對其進行嚴格監管。

  這其實是要把握好養老産業化的度的問題,適度的産業化可以吸納各種資源和力量,但過度的産業化則容易讓政府轉嫁責任,進而加重民眾養老的負擔。因此,把基本養老(非高端養老)始終定位於公共服務或公共産品,無論是政府來辦,還是社會參與來辦,還是政府與社會合辦,都不要使其偏離本質才是關鍵。(廖保平)

熱詞:

  • 社會養老
  • 養老制度
  • 公共品
  • 社會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