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許朝軍:“藍天”與公眾感受有差距怎麼辦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7日 09: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3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公民發言

  在連續兩年320個藍天目標未完成後,南京降低標準,制定出今年310天的“藍天目標”。應該説,今年的藍天目標已經毫無疑問地完成了。然而,對於這樣的“喜訊”,很多市民心中卻有疑問:官方數據與實際感受差距太大了,明明是重污染天,官方數據卻還是良好。(12月26日《揚子晚報》)

  一邊是職能部門發佈的環境監測數據,數據中體現出“重污染”在上半年僅為2天,分別是春節2月3日的重污染,和5月2日受沙塵暴影響引發的重污染。除了這兩天,其餘表現均為“輕度污染”範圍。但公眾感受到的事實卻並非如此,即使在6月3日這一天,當天發生了兩次重度污染,數據顯示依舊也僅為“輕度污染”。然而市環保局官方微博發佈的時段性空氣質量指數卻顯示,當天淩晨3時左右,空氣污染指數就達到300的重污染。等到了晚上9點,空氣瞬時污染指數又達到435,再次重污染,能見度低於3公里。空氣中監測出大量“黑碳”物質,意味著又是秸稈焚燒釋放出大量濃煙惹的禍。儘管大家遭遇了如此不堪的天氣,但依據自動監測數據統計公佈的空氣定性評價,卻始終堅挺地表現為“輕度污染”。

  一邊是公眾感受為中度污染的天氣,但在職能部門自動監測數據統計公佈的空氣定性評價,卻毫無例外都是“輕度污染”。公眾的感受和環保部門公佈的藍天標準之間,為何存在這樣的差距呢?如果這個差距存在,那麼很顯然,“藍天目標”與公眾感受也是不同的。同在一個藍天下,為何會出現這樣截然不同的天氣評價迥異呢?

  用當地環保部門的解釋,出現公眾感受和天氣監測評價差距,首先是緣于現行的監測體系的落後,環保部門發佈的空氣質量監測結果是來自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多項化學指標的綜合分析,監測時段為前一天的中午12點到當天中午12點,所以當天下午的污染數據則要在第二天才能體現出來,這就使得空氣監測數據十分滯後。而且,監測出來的這一時段的空氣污染屬於平均值,即使當天有時間段污染很嚴重,但很快也被一天的濃度“平均”稀釋掉了。其次是南京的“灰鍋蓋”天氣現象是由灰霾造成的,即PM2.5的顆粒物,目前這一指標的監測並沒有在國內全面進行,也未有公開相關數據。所以儘管南京環保和氣象部門也在監測,但只是作為參考數據,並不對外發佈。

  但不管怎麼説,“藍天目標”如果與公眾感受差距過大,那麼這個檢測標準除了能達到所謂的“藍天目標”之外,其實了無意義,其檢測數據的結果也僅僅是為了某種指標而進行的自欺欺人的檢測把戲,如果是這樣,那麼要這樣的檢測還有何用?這對於公眾對天氣狀況的知情權和對環保的評價權,又有何意義和參考價值?無怪乎南京民間就有人士開始集資進行自測PM2.5行動了。

  不管是天氣自動檢測也好,是空氣質量科學把握也好,類似行為雖然是職能部門的職責所在,但不要忘了這種職責的本身,其實就是在於對空氣質量實行科學的評價進而促進環保改善和生態調整,並科學地給公眾提供天氣參考。如果我們一直使用滯後的檢測標準和檢測手段、檢測方法,不僅難以回避檢測結果大好但公眾不買賬的尷尬,而且也使這種煞費力氣的檢測陷於失信和喪失權威的尷尬。因此,對於環保部門而言,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對“藍天目標”和公眾感受之間差距的存在進行煞有介事地解釋,而應該是從這種差距的存在入手,從真正維護環境生態的角度入手,去科學地調整和完善空氣質量檢測系統,用技術手段和設備的更新,去回應公眾對天氣感受存在質疑期盼改進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天氣臉面”的角度入手去追求所謂的“藍天目標”。

熱詞:

  • 藍天
  • 重污染
  • 藍天目標
  • 輕度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