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曉亮:2011 醞釀生長的力量涌動改變的希望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7日 0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回首2011,剝開熙攘紛擾,可觸感到中國社會積蓄能量的醞釀,制度性新生長點和變革力的涌動:更深的官民對話,更熱的公益行動,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更廣泛活躍的公共參與

  這些無不在持續推動國家進步,促進更良性健康的社會發育

  去年歲末,子曰秋野一曲《Rap2010中國控》,用低沉聲線勾描出2010喜慟憂樂的年度表情。轉眼間,傳説中的2012已至。不過今年年底,被熱傳的卻是周雲蓬的一首老歌——《中國孩子》。

  一個對不起孩子的社會,難有底氣。舊賬未了,新債又添。僅在今年,打著“孩子,對不起!”的超粗黑新聞標題,就佔據過多少報刊頭版和網站頭條?“天堂沒有車來車往”,這話對小悅悅、對正寧的孩子來説,未必不殘酷;小伊伊,祈願你永遠快樂平安!

  除此,那些被拐異鄉杳無音信的孩子;湘西抱弟弟上學的女娃;“被曠課”後夾道歡迎領導的小學生,仍需挂牽。畸形考評下的“五道杠”、“綠領巾”;“狼爸”、“虎媽”的走紅,值得省思;南京寫“維權詩”的小女孩;北京寫《鬥媽大全》的小學生,“過勞”孩子的心語,更要傾聽——“我的壓力好大/一分一秒一嘀嗒/外面鳥兒早已飛回家/無論寒冬酷暑/我都在家”。

  聲聲稚嫩吶喊,不啻尖銳控訴。孩子,是未來。孩子,永不該淪為年度盤點時的悲情群像。所幸,2011的公共生活中,也不乏行動身影和救贖力量。這些溫暖的不止是無助的童心,還照亮整個社會。保衛社會,不再是口號。在喧嘩迷惘後,為公共利益奔走的人,漸漸多了。他們具有更多公共參與意識,對生命尊嚴、個體權利、社會進程、家國命運等都有著強烈責任感,並勇於擔當。

  啟蒙之後,不缺坐而論道。起而行之,才能改變中國。僅就公益而論,與其純粹指責,不如從我做起。“免費午餐”計劃就是一例:民間探索加上政府接力,公共政策的對接,讓這一計劃超越了調節社會資源的範疇,産生最大的普惠效應,也為紛亂中的公益界提供一個新樣本。

  對中國孩子而言,免費午餐和校車計劃,或是顯見的制度利好。而若結合公共輿論,梳理背後的長期博弈,將發現這看似不很起眼的政務新聞,或可作為窺視年度社會和制度語境的一個窗口。從中透出社會肌理內蘊的生長力量和變革希望。

  雖説無論何種社會,摩擦猜忌、衝突抗爭都難以絕跡。但只要社會不斷醞釀積極的生長力量,只要時代奔涌著變革精進的希望,那麼一起都將因循法治和規則的路線,培育出矛盾終結的機制:政府成為中立性仲裁力量,提供公共平臺和妥協對話機制,各方訴求公開平等博弈,最終多贏局面,自然可期。

  這就防止了社會誠信的崩塌。小悅悅事件後,道德潰敗和社會淪陷,一度成為熱議焦點。而通過省思,通觀整年,人們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漸趨一致。人人都嚮往著更樂觀美好的社會。變革訴求在積聚,行動力量在增加。而好社會不是等來的,未來鏈結著現在,當下動作關乎未來走向。

  這裡不妨再尋兩個微切口,解剖過往,觀瞻未來:一是微博。淩博微步,見微知著。從2010的圍觀,到2011的行動,微博提供了最多元的信息渠道和社會情緒宣泄出口。作為政務微博元年,親和的2011政務微博,也讓權力進一步祛魅,廣獲讚譽。

  還有一個:年中《人民日報》刊發了幾篇堪稱年度評論的評論部文章,或是今年主流媒體最大的驚艷。文章直面現實,以開放性思想性的表達,高屋建瓴,又微觀中國。體認異質思維、打撈沉沒聲音,于眾聲喧嘩中凝聚社會共識。這種清醒的守望和改變的嘗試,搭起溝通之橋,得到熱烈反饋。其意義遠超評論範疇,而成為觀察本年度的一枚特殊風向標。

  回首2011,剝開熙攘紛擾,可觸感到中國社會積蓄能量的醞釀,制度性新生長點和變革力的涌動:更深的官民對話,更熱的公益行動,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更廣泛活躍的公共參與。這些無不在持續推動國家進步,促進更良性健康的社會發育。

熱詞:

  • 免費午餐
  • 微博
  • 過勞
  • 公共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