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易艷剛:盤點2011,公益慈善在互動中飛躍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0日 13: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盤點2011”系列評論之一

  盤點即將過去的2011年,“公益慈善”是一個非常醒目的關鍵詞。年終歲尾,回顧那些與公益慈善相關的人和事,能讓我們思考中國慈善面臨的困境,也能讓我們覺察國民公益意識的覺醒,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向上生長的力量。

  在中國慈善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在所難免。這一年,20歲女孩郭美美頂著“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假頭銜在微博炫富,“三天毀掉紅會百年”(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語);這一年,24歲女孩盧星宇因年紀輕輕就身兼數項要職而遭網友強烈“關注”,她所服務的中非希望工程項目也飽受質疑;這一年,一些地方慈善機構的天價餐費、強制收取會費、賬目不夠透明等問題接連招致非議,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遭遇大挫,社會各界的捐贈金額嚴重縮水……

  其實,如果從積極的角度加以解讀,正視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的問題和不足,恰恰是化解形象危機、提振慈善組織公信力的起點。所幸的是,隨著一些誤會得以澄清,隨著相關責任人被問責,隨著公開透明力度加大,我們感受到了慈善組織轉型和改革的誠意。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不妨給中國慈善業多一些時間,多一些信心。

  這一年,值得稱道的,是社會各界在公益慈善方面有了更多的共識,民間的一些公益實踐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回首這一年的公益慈善,一大飛躍是民間公益與官方慈善之間首次實現了互動互通,以一種基於共識的強大合力,共同推動了社會進步。

  今年年初,學者于建嶸發起“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活動,掀起了民間公益行動的第一波熱浪。關愛兒童是社會的一大公約數,這項活動不僅得到數萬網友和壹基金的積極響應,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也公開表示支持,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更提出了相關的議案和提案。最終,在網友、媒體、政府官員和各地公安機關的通力合作下,多名被拐賣的乞討兒童順利獲得解救。

  今年4月,民間愛心人士鄧飛聯合500多位媒體人共同發起“免費午餐”公益行動,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募集捐款近2000萬元,惠及湖南、廣西、貴州等省區77所小學、1萬多名小學生。正是基於“免費午餐”成功的操作模式和良好的社會效應,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撥款160多億元,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這種源自民間、最終影響國家決策的公益行動,在中國公益史上尚屬首次,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前司長、北師大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也稱讚它是“中國慈善史上的一件大事”,“民間與政府良性互動的範例”。

  除此之外,廣東東莞民間慈善助學團體“坤叔助學團隊”,專項救助塵肺病人的“尋救中國塵肺病農民兄弟大行動”,以及寒冬裏推出的幫扶貧困山區的“衣加衣溫暖行動”,都得到了眾多愛心人士的積極響應。

  所有這些蓬勃生長的民間公益行動,正在激活和調動公眾內心潛藏的公益意識。這也充分説明,我們這個民族其實一點也不缺乏愛心,我們身邊也並不缺乏仁愛良善之人,只要搭建好公信力高的平臺,只要有適當的引導機制,涓涓溪流也能匯成愛的海洋。不過,誠如王振耀所説,民間公益行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中國式慈善的時刻,也給那些不成功的公益行動提供了對照反思的範例,期待政府與民間的這種默契更多一些。

  美國波士頓學院財富和慈善中心主任保羅舍維什曾在一項針對美國慈善業的研究中指出:“財産價值越高,其流向慈善組織的比例也越高。”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公眾對慈善的需求和熱情會越來越高,無論是民間公益還是官方慈善,都應該共同致力於建設一種良好的慈善文化,讓慈善不再只是災禍之後的應激行為,而是成為公眾的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

熱詞:

  • 慈善文化
  • 公益
  • 免費午餐
  • 階段學生
  • 中非
  • 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