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鄧海建:科研“亞腐敗”同樣不可小覷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6日 09: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如不儘快採取措施,掌握大筆科研經費的教授群體可能淪為新的腐敗高發人群。”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一位檢察官日前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發出警示。教授們在科研經費支配上不乏混亂現象,一些課題經費直接變成了個人收入,而圍繞科研經費甚至形成了一條隱秘的腐敗生態鏈,在這一鏈條上,有教授、有財務會計、有科研儀器採購人員……(《中國青年報》12月15日)

  高校及科研機構的腐敗現象,與公權尋租並無二樣,無非是權力大了、與錢打交道多了,偏偏監管制度又鬆鬆垮垮,教授非聖人,貪慾一觸即發。據統計,譬如僅浙江省,3年來各高校紀檢監察機構共查處案件95件,黨政紀處分108人,通過辦案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000多萬元。這些年,自上而下都很重視科研的基礎作用,國家科技部相關負責人曾透露,早在2008年,全國財政科技投入就超過了2400億元,與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相比,增長了40多倍。這些錢“跑冒滴漏”令檢察官都深感“觸目驚心”。

  論説其原因,無非是兩個層面:一是科研項目管理立法滯後,儘管促進科技進步的法律較為健全,但在科研項目立項、審批、經費使用、監管責任等方面,還缺乏一部系統的法律,直接的結果,就是“語出多門”,項目主管單位自己有“土規定”,或者高校、科研院所也拿出些管理章程,層次偏低,漏洞較多;二是高校等單位儘管財務制度較為健全規範,但在執行監督環節非常脆弱,加之外部監督對“象牙塔”存在“天然乾淨”的幻想,才出現“課題早已結題,教授已經出國、甚至去世,課題賬戶上還有餘額”等稀奇事,在高校腐敗窩案頻發的語境下,科研領域不清不爽也算是“情理之中”。

  有數據表明,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到42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總量190萬人,居世界第二位。如此龐大的一支隊伍,加之每年遞增的鉅額科研支出——要保證其健康發展、有序運轉,確實需要一套過硬的管理制度。因此,儘管眼下還很難界定“什麼是縱向課題,什麼是橫向課題,如何提成與報銷”等諸多細節,但一旦相關制度能厘清諸多亂象,科研腐敗還不算特別難坐實的事情。

  同樣不可小覷的,是科研“亞腐敗”。這是一種科研寄生現象,説腐敗吧,似乎不夠格,説不是腐敗吧,又確實稽費納稅人的財政。譬如近年來,科研論文發表數量突飛猛進。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據統計,這些科研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開外,真正好的論文,在中國還是鳳毛麟角——極端的例子,還有“三年發了273篇學術論文”的“教授超人”。拿項目、跑課題、出論文,速度很快,數字很誇張,看起來也是很有“成果”的事情,但仔細擠一擠,又全是水份,甚至隔三差五就冒出“過度引用”等心照不宣的傳聞。學術山寨化、科研泡沫化,雖然沒有將錢直接揣進私人的腰包,卻在迎來送往中享受了科研的份額,這樣的“科研亞腐敗”,查起來更困難,卻偏偏遺禍無窮。

  教授老闆、科研富翁,在沒有發明與發現的背景下,不過是財政套現的挪移法術罷了。科研腐敗要查處,亞腐敗之氾濫更值得警惕。

熱詞:

  • 高校腐敗
  • 科研經費
  • 科研論文
  • 腐敗現象
  • 亞腐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