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石川:對露宿者的態度反映城市人文指數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3日 09: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本報特約評論員 王石川

  一方面是職能部門主動送溫暖,另一方面露宿街頭者卻冷眼以對,這種割裂令人尷尬。其實,兩者並非沒有公約數。

  一座城市,她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包容,還體現在敦厚,向城市的弱勢群體伸出援手,彰顯城市的人文厚度和人性溫度。從上周起,城管、民政等部門開始冬季集中救助,勸露宿街頭者前往救助站,但從者寥寥。很多流浪者寧願蓋著幾層破被子繼續住在街頭。

  可露宿者冷落救助站,並非新聞。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對救助站缺乏深入了解,因陌生感或恐懼感而不敢去;二是進了救助站不方便,不如露宿街頭自由自在;三是端了救助站提供的飯碗,就失去了“飯碗”,尤其對不少職業乞討者來説。此外,最關鍵的是,一旦進了救助站,等待他們的就是被遣送回家,這對不少人來説難以接受。

  一方面是職能部門主動送溫暖,另一方面露宿街頭者卻冷眼以對,這種割裂令人尷尬。其實,兩者並非沒有公約數。既然露宿街頭者對救助站充滿戒心,工作人員不妨態度更和氣、更有耐心些,工作更細緻、更有技巧些。尤其重要的是,不妨簡化救助責任,採取通融之道,正如有專家建議,在極端天氣下,讓露宿者免費吃住、來去自由。還可考慮建一些比救助站低一級的敞開式避難所,條件可能差點,“只要凍不著,餓不死,總比露宿街頭要好”。對職業乞討者或拾荒者提供臨時性救助,不一定非要送回家。

  來去自由、不送回家,一旦推行這種頗為靈活的制度性安排,必將打消露宿者的擔憂和疑慮。實際上,“自願受助、無償救助”正是我們現行救助制度的原則。這一制度設計可以向前進一步推進,即充分尊重受助人員的自由,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尚需厘清的是,現行的救助制度針對的是非職業乞討現象,而對職業乞討者未作規定。因此,專業人士認為,在自願救助的原則下,救助站工作人員僅靠説服教育很難遏制職業乞討現象,對職業乞丐缺乏管理的法律依據和管理手段。而同時,城管、公安等執法部門也因缺乏相關法律政策依據,在收集證據、執行處罰等方面存在困難和疑慮,也無法有效管理職業乞討。這種尷尬和困局,應該成為健全制度的契機。

  “真心換真心,泥土變成金”,只要給露宿街頭者多一些實打實的關愛,他們就能真切感受到社會的溫情。

熱詞:

  • 救助站
  • 飯碗
  • 公約數
  • 救助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