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楊朝清:助力“衣加衣”,還需多方“手拉手”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5日 08: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當南方開始感受凜冽冬天之時,西部山區的氣溫很多都降到了零下20℃,而這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只有單薄的小棉襖度過寒冬。11月初,一個名叫“‘衣加衣’溫暖行動”的微公益項目在騰訊微博上傳開,召集網友收集自己舊衣服送給貧困山區。目前已在全國設立了超過40個收衣點。(12月4日《羊城晚報》)

       一件冬衣,一雙棉鞋,一件文具……對於不少人來説可能是稀鬆平常的物品,可對於西部偏遠山區的孩子們來説,卻蘊含著太多的不平常,是實實在在的溫暖。貧困,就是這樣的真實,觸手可及;貧困,就是這樣的具體,細緻而微。

       對弱者的態度,度量著社會生活的溫度。貧困山區孩子的留守之痛、求學之苦、衣食之難,早已從一家一戶的“私事”,上升為公共議題。扶貧使其徹底脫貧並非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務之急,就是讓孩子們吃飽穿暖。

       任何公共問題的解決,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力量都各有韆鞦,單純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或者忽視某一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可取的。“免費午餐”計劃也好,“衣加衣”行動也罷,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小行動發展成為一個大品牌,成功的根源就在於形成了多方力量的社會互動。

       一是搭建了社會參與的平臺。貧困山區的學童、媒體人、企業家、志願者、愛心市民原本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行走,並沒有什麼交集。通過“衣加衣”行動,素不相識的人們聯絡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公益共同體。其實,很多時候,人們並不缺乏參與公益活動的意願,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參與渠道和方法。

       二是創新了公益的運行方式。在人們的固化思維中,給幾張百元大鈔,發幾袋大米,送幾壺油,噓寒問暖一次,就是一次扶危濟困,就是一場公益活動。“衣加衣”行動卻突破了這一“窠臼”,實現了內容和形式的雙重創新。從內容上看,它將目光停留在貧困地區學童的穿衣問題上,是此前少有之舉動;從形式上看,它充分運用了微博這一新興媒體傳播速度快、參與率高的特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論是“眾人拾柴火焰高”,還是“人心齊,泰山移”,都以平實的語言告訴我們:多方力量的合作性社會互動為現代公益提供了不竭動力,也是現代公益無可替代的路徑選擇。惟願在你我他的共同參與下,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能夠吃飽穿暖。只有這樣,他們臉上的笑容,才會燦爛而持久。

熱詞:

  • 西部
  • 衣加衣
  • 貧困山區
  • 留守兒童
  •    

    搜索更多西部 衣加衣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