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南方日報:讓艾滋病人也能體面而尊嚴地生活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1日 09: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南方日報評論員

  要想消除歧視,必須對現行防艾抗艾的宣傳策略進行調整,糾正把艾滋病與性道德過度關聯的方式,消除艾滋病的種種隱喻,使艾滋病去除反道德標簽,使全民重新樹立對艾滋病的認知。其實,疾病就是疾病,疾病不是道德病。全民邁出的這一小步,是社會文明的一大步。

  今天是第24個“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防艾宣傳主題是“行動起來,向‘零艾滋’邁進”,強調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全面預防、積極治療、消除歧視”。多年以來,針對艾滋病人的社會歧視幾乎是具有傳染性、傳遞性的。艾滋病人經常被污名化,被認為是同性戀、賣淫、嫖娼以及混亂的性關係、吸毒等等才導致感染艾滋病,因此艾滋病人被某些人視為社會渣滓,咎由自取。這樣的認識誤區即便經過不下千萬次的澄清,也沒有根本改變艾滋病人遭遇的社會性歧視環境。這當然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

  在今年上映的電影《最愛》中,講述的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人們因為賣血而感染了熱病(實際為艾滋病),成了名副其實的艾滋病村。趙得意和商琴琴等人因為感染被迫離開村莊,他們在廢舊的院落裏形成艾滋病人的聚集地。他們被外界所拋棄,被外人所歧視乃至被唾罵。趙得意和商琴琴的命運也是現實中許多艾滋病人遭遇的不公正命運。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通過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和性傳播,然而,現實中人們往往把艾滋病與性混亂聯絡起來,似乎防止艾滋病就是使用安全套,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區。正確使用安全套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防艾抗艾,但性傳播並非艾滋病傳染的唯一途徑,甚至可以説不是最主要途徑。

  其實,經過這麼多年對艾滋病基礎知識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在現實生活中,簡單的接觸並不會感染艾滋病,但還是不願意正視艾滋病人,不願意接觸艾滋病人,天然地漠視艾滋病人的正當權益。比如與電影《最愛》一同發行的還有一部紀錄片《在一起》,顧長衛也是該片製片人之一。這部紀錄片記錄了當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其中有個片段講述一個12歲小男孩在家裏不能把筷子伸進火鍋湯裏,因為家人害怕被傳染。家人尚且如此,旁人又將如何觀之?導演趙亮拍片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找到願意參加拍攝的艾滋病患者,結果通過長達數月的網絡聊天以及面試,才找到6個患者參與拍攝,其中也只有3人同意被使用肖像權。這説明什麼?説明社會歧視已經嚴重到了何等地步!

  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在其代表作《艾滋病及其隱喻》中説:“艾滋病有一種雙重的隱喻譜係。”亦即在微觀過程與傳播方式上,艾滋病所附著的兩種隱喻:像癌症一樣“入侵“,似梅毒一般“污染“。這種隱喻讓艾滋病人的身份被深深地打上了恥辱的烙印,身染此病,似乎就萬劫不復,一旦被確診,便意味著立即面臨被社會拋棄的命運。這種隱喻長期以來也存在於我們的防艾抗艾宣傳當中,比如一再把同性戀、性混亂、賣淫等等與艾滋病關聯起來,實際上使得艾滋病被強行依附上了反道德的隱喻。這種不恰當的防艾抗艾宣傳幾乎氾濫成災,從根源處可見歧視也存在於一些防艾抗艾的領導機構中。

  要想消除歧視,必須對現行防艾抗艾的宣傳策略進行調整,糾正把艾滋病與性道德過度關聯的方式,消除艾滋病的種種隱喻,使艾滋病去除反道德標簽,使全民重新樹立對艾滋病的認知。讓《最愛》中發生的悲劇、讓《在一起》中所展示的活生生的現實不再發生,能夠還一些公正給艾滋病患者,讓這些命運多舛的人們能夠享有一個國家公民理應享有的權利和福利,讓艾滋病人也能夠體面而尊嚴地生活。其實,疾病就是疾病,疾病不是道德病。

  全民邁出的這一小步,是社會文明的一大步。

熱詞:

  • 艾滋病人
  • 新知識分子
  • 體面
  • 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