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辛海京:海外投資風險,人禍甚于天災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9日 0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走出去,到國外闖天下”是中國企業的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國企業境外投資和對外承包工程增長迅猛。然而幾次“折戟沉沙”的教訓給國人敲響警鐘:進軍國際市場必須嚴防國際風險,避免盲目投資造成的損失。


  有人視跨國發展為畏途,以為海外佈滿了地雷和陷阱。事實上,我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看似“天災”,背後卻總少不了“人禍”的影子,而這些“人禍”往往是管理不善造成的。筆者認為,可以從戰爭、合同、法律等方面週密考慮,有效化解風險。


  首先是戰爭風險。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曾有成功案例。2001年5月,北京住總集團海外部在剛果(布)興建廣播電視大樓,直到2009年2月才竣工。剛果(布)外交部辦公大樓、禮堂和機場工程,也是歷經4年多才竣工。究其原因,這幾年間剛果(布)遭遇叛軍騷亂,國家經濟援助貸款無法正常到位,國際原油價格又大幅下跌。在此情況下,中國企業不能一味搶進度,如果大量墊資,那8年時間早把企業拖垮了。為了化解這個難題,當剛方政府不撥付工程款時,中方公司開始放慢施工進度,再通過使館與剛方政府溝通。當剛方長期無法撥款時,中國公司選擇停工,調整部分中國員工回國休假,緩解企業資金緊張的困境,最終轉嫁了風險。


  在戰亂中,我們不僅要從中“撤”出來,還要善於運用有限的政治、外交影響力,規避損失。在利比亞事件中,隨著局勢的發展,我國適時承認了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使得“過渡委員會”承諾,切實遵守雙方此前簽署的各項條約和協議,歡迎中方參加利比亞重建。此舉大大縮小了利比亞戰事對我企業造成的損失。


  其次是法律風險。目前國際承包工程一般都選擇項目所在國法律,因此我們每到一個國家,必須及時收集當地的法律、法規,識別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儘量避免不利於我的糾紛,因為按照項目所在國的法律,往往難以取得對我有利的訴訟結果。在這方面,中國企業吃虧的例子不少。筆者曾在塞拉利昂負責兩所小學工程的施工,當時從國內進口了大批鋼筋、燈具、水泥、瓷磚等建材,卻經常發生丟失。由於塞拉利昂對中國人不太友善,當地警察找到贓物後,竟想將瓷磚折價賣給我公司,其價格遠遠高於國內成本價,這令我們最終放棄了要回瓷磚的念頭。非洲許多國家曾是歐洲殖民地,因此沿襲了歐洲的許多法律條款,這些條款大都偏向保護本國公民,外國公司往往吃虧。


  國際承包工程非常複雜,合同主體和適用法律的多國性,建設週期長,施工手續繁瑣,有些法律風險在國內是不可預見的。筆者曾聽説,國內一家知名企業曾在東南亞某國承包道路工程,施工中需要部分佔用一個魚塘,被要求將魚塘中的魚全部運到別處喂養,恢復魚塘後再將這些魚全部運回,並按魚損失的條數進行賠償。由於承包商對這種近乎苛刻的環保法規不了解,在工程投標和預算中沒有考慮這方面的費用,結果白白賠償了一大筆錢。


  第三是匯率風險。由於美元匯率總在變化,如果企業不考慮美元與當地貨幣的匯率,那很有可能帶來巨大損失。筆者建議企業在簽訂合同時,可一部分用美元支付,另一部分用當地貨幣支付。一旦出現美元貶值,當地貨幣往往是升值的,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匯率損失。


  “走出去”承包國際工程,我們的企業不僅要有精湛的施工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水平,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紮實外語功底,又通曉涉外工程招投標和施工管理、懂國際承包工程流行的FIDIC合同條款的複合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在國際工程承包時增強識別風險的觀念。風險與收益是相輔相成的,風險大的項目也可以成為盈利可觀的項目,關鍵是要採取合理、有效、積極的避險措施。

▲(作者是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承包部項目總工程師)

熱詞:

  • 人禍
  • 天災
  • 風險與收益
  • 利比亞
  • 國際承包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