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我們需要魯迅,也需要張恨水

文代會作代會系列評論之二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5日 07: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王聃

  22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作代會新聞聯絡組發言人何建明向記者透露,此次作代會呈現了許多新氣象。譬如,當年明月、唐家三少等知名網絡作家作為代表出席了大會——而這在作代會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的。

  雖然參加作代會的還只是少數的“知名網絡作家”,但這種“一公里式的進步”無疑彰顯出了可喜的身份認同。要知道,此前文代會的大門都是對網絡作家悄然關上的。一扇漸次開啟的大門,本質上是以會議制度安排的形式,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網絡文學本身也是當下文學陣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家之家”——作協歡迎他們為時代文學的繁榮獻計獻策,共同努力。

  之所以説這是“一公里式的進步”,是因為在不少公眾刻板成見的認知中,網絡文學一直都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方面,發軔于上個世紀末的網絡文學浮躁與弊病並存。就創作的過程而言,它與利益、金錢一直糾葛不清;從創作的成就言之,它很難以創造經典,寫作的積澱還不夠深厚;可另一方面,伴隨著網絡對公眾生活的深刻嵌入與改變,網絡文學早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附加於其上的勃勃生機,讓誰也無法忽視,包括專業的作家組織作協與他們的盛會。

  從這個意義上言之,對網絡作家和網絡文學的歡迎,就是對他們“存在感”的認同。誠然,文學從來都是“少數人的事業”,不過深入到身處的時代,沉入到具體的生活中去,也從來都是文學的生命力與價值所在。網絡文學的價值之一,就是它打破了傳統寫作方式與社會生活的脫節與隔閡,形成了寫作的“零門檻”。這種“零門檻”,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公共平臺,讓各種思想與表達的火花都能夠找到安放之地——在一個“人人都可寫作”的時代,網絡文學蘊涵的開放性與巨大活力,應該被正視。

  不僅是認同他們的存在,讓網絡作家和網絡作家不再成為“被遺忘的人”,類似舉動的更深一層次意義還在於:它們同樣是一種引導與“外界助推”。置之於更廣闊的社會視野,網絡文學帶來的社會改變,遠不止于讓“人人成為記錄者”。十餘年走來,網絡文學最大的改變是“看得見的助推”。比如對文學産業化的助推,對網上閱讀收費制度的助推,對作家創富方式與路徑改變的助推——當這些因素積聚在一起,它們實質上已經建構起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交集地帶”。這些對社會諸多領域的影響與變革,同樣需要被良性引導與“外界助推”。

  發展的網絡文學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身份認同。——這正是網絡文學作家參加文代會的深刻意義所在。我們樂見網絡作家被嚴肅、認真的文學陣容所接納,我們樂見網絡文學將經由此獲得更規範與更具有活力的發展路徑,我們同樣樂見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之間的互補與相互學習。畢竟,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裏,我們需要嚴肅的魯迅,也需要流行的張恨水。

熱詞:

  • 作家協會
  • 代表大會
  • 網絡作家
  • 文學創作
  • 價值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