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練洪洋:把專業調整權還給學校吧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3日 08: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教育部網站11月21日公佈的一份文件規定,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把就業率當作大學專業的“生死牌”,將60%當作“生死線”,出臺這種有急功近利之嫌、被實用主義裹脅的規定,這是否合適呢?畢業生的就業率,只是高等教育成果外化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決不是大學的全部意義所在、價值所指。以此作為唯一的價值評估標準,難免背離大學精神,對大學是不公平的,對社會也是有害的。

  一方面,專業對口已是落伍的就業觀,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價值觀的變遷,除了個別專業背景要求極高的行業外,以專業定就業已不再流行,教育與就業的適度脫節是必然的事,社會已寬容“北大畢業生賣豬肉”,大學有什麼放不開的?另一方面,對專業冷熱理解要有長遠的眼光。今天就業遇冷的專業,未必不是明天的熱門專業;同理,今天炙手可熱的專業,也不能保證明天不遭遇寒流。事實是,時下就業前景較好的專業往往容易産生“羊群效應”,學生過量涌入最終導致就業不景,專業變冷。

  當就業率成為高校專業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也許會迫使一些高校俯下身段,正視市場的人才需要,適度調整專業設置,提高畢業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改變某些高校不思進取、暮氣沉沉的局面,但也可能産生嚴重副作用:一些高校要麼將就業遇冷的專業無情裁減甚至腰斬,如數理化文史哲等基礎理論科目;要麼是數據造假,以注水的就業率糊弄上級,誤導公眾。兩種結果,都極有害。即使需要調整專業,最有發言權的還是學校。專業設置權之於學校,猶如産品生産權之於企業,還是把它還給學校吧。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語境下,高校的專業設置更加注重畢業生的就業率,以入世的態度辦學,恐怕也是一種現實需要,不宜作過多的責備。我們換位思考,假如教育部下文規定,不論就業率多低,專業都不能調減、裁撤,恐怕也不合適。不過,高等教育畢竟不是低層次的職業培訓,大學也不是“打工仔崗前培訓機構”,管理者既要有入世的態度,還要有出世的高度,超然于實用主義之上,依照大學精神與社會定位來經營大學,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屈從於一時的得失。

  西方聖哲相信,社會必須有一種超越任何個人意志的抽象道理,一種規則,一種規律,一種秩序,而且它能夠嚴格遵守邏輯,這樣一個東西,就是希臘理性思維,就是現代大學精神。作為知識重地、理想家園、精神燈塔,大學應該堅守高貴的品質、優雅的氣質、創新的特質,並將這些彌足珍貴的美德代代傳承。

  至於培養學生,當以超越實用性的長遠眼光致力於“通才教育”,喚起大學生對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勵自由探索、創造。同時,培育其公民意識、獨立意志、公平競爭、社會責任、公共道德等理性素養,而不僅僅是一位合格的打工者。

熱詞:

  • 學校
  • 就業率
  • 教育部網站
  • 招生計劃
  • 高校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