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魯軍:謹防一種“本領恐慌”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1日 12: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些地方接連發生的幾則校園新聞引起了公眾關注。某地所謂旨在激勵差生的“綠領巾”被叫停沒有多日,另一地的學校又讓成績前50名的學生穿著一款與眾不同的紅色校服,以區分普通學生。還有更讓人瞠目的:一名初中生因打乒乓球起了衝突,該校的體育老師、班主任、副校長三人連扇其7個耳光;有一學校為“處罰遲到的學生”,竟讓學生們“互相打耳光”……

  在公眾批評這些現象時,一些老師和學校領導似乎也有 “委屈”,他們比較普遍的“苦惱”便是這樣做的“初衷”也是“為了孩子好”,甚或有“恨鐵不成鋼”之心情。對此,筆者以為並不能説這些“委屈”全是強詞奪理。在人們理直氣壯批評這些老師時,更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惡劣的現象。

  有一個詞叫“本領恐慌”,其中一個意思,指的是“有限的一點本領已經用完”。應當承認,當下的學校教育工作與前幾十年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給我們的學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與時俱進?從教育理念到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如何不斷適應新要求,一些教育工作者似乎是“有限的一點本領已經用完”。不能否認,在這些“負面學校新聞”中的教師,他或她也許主觀上也並不想“傷害學生”,他們可能內心深處確想把學生教好。但是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對於什麼為好、如何教育,一些教育工作者顯得束手無策。比如,在一些教育者的頭腦中,正常的獎罰和過頭的、甚至暴力化的獎罰邊界模糊,糾纏不清;他們分不清約束和傷害的邊界,區別不了挫折教育和侮辱教育;甚至只會以管理的正當性來為冷暴力甚至暴力辯護。這一切,不能不説與“本領恐慌”甚至“技窮”相關。

  當出現這些負面的校園新聞時,一些評論者會不約而同地從“應試教育”、“高考指揮棒”、“唯分數考核”中找原因。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討論任何問題不能離開一定的條件。在今天還不可能立即取消“高考指揮棒”的情況下,難道我們沒辦法不再發生類似現象?難道像老師讓“學生互相打耳光”就是“唯分數考核”的必然?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謹防“本領恐慌”,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自我反省。為人師表者,除了必須以滿腔的熱情對待事業、對待學生外,還必須自覺地、高標準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質,決定教師的人格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説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則告訴我們:“任何章程和任何綱領,任何人為的管理機構,無論他們設想得多麼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業中的作用。”教師要想不愧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稱號,就必須在人格塑造上勇於履行“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的道德要求。謹防“本領恐慌”,還要求教師真正把教育當作是一項事業,更是一門藝術,一門具有自身特殊規律的科學。如此,才會滿懷真情、真心地以真誠的方法把學生教育好。

熱詞:

  • 本領恐慌
  • 高考
  • 應試教育
  • 差生
  •    

    搜索更多本領恐慌 高考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