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民辦學校校車投入該不該由政府保障?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9日 0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熊丙奇

  靈智小學是一所1999年成立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租用居民區的一幢4 層小樓作為校舍,學校沒有校園,沒有操場,樓頂和街巷就是學生的活動場地,居民稱它為“屋頂小學”。記者聯絡上靈智小學一位姓黃的老師,據她説,目前學校有教師18人,1-6年級共7個班近400名學生,還有一個學前班。課室分佈在各個樓層,教室面積則大小不一,有些課室20多平方米,擠了30個學生。(羊城晚報11月18日)

  這所學校“生動”地反映出我國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生存狀況。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誰來改善這些學校的辦學條件,誰來給農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或有人認為,這既是民辦學校,自然應該由民辦學校自己想辦法解決。就如最近發生校車慘劇的甘肅小博士幼兒園,也是民辦幼兒園,筆者在接受一家電視臺採訪時談到,校車應該由政府財政保障,記者馬上問道,難道民辦學校的校車也該政府保障嗎?應該説,這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

  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改善、民辦中小學、幼兒園的校車,其實都應該由政府財政保障,我國之所以存在公辦、民辦待遇不同的問題,主要是長期以來存在的歧視,已經讓大家對此熟視無睹,而不管是按照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義務教育法》,還是參照國外的經驗,政府都有責任對進行義務教育、提供學前教育的民辦學校給予相應的投入。

  對此,肯定會有質疑:政府哪有那麼多錢來投入?這是一個很值得進一步分析的問題,即政府該保障哪些教育投入。是的,等待財政開支的地方很多,僅就教育來説,就有高等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等,每塊都想分到一塊蛋糕,但蛋糕也就這麼大。在我國發展教育的過程中,一直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教育整體投入嚴重不足,這已不用贅述,到2009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僅佔GDP的3.59%;二是教育投入的領域與政府應當承擔的教育責任錯位,總體看來,我國投入高等教育領域的比重過大,而在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領域投入過低,導致我國長期以來義務教育只是名義的“義務”,直到2008年才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全免學費,而學前教育資源匱乏更驚人,2010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只有56.6%,;三是教育投入的主體和方式,高等教育主要依靠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基礎教育主要依靠縣鄉財政,據有關統計,縣鄉財政在基礎教育投入所佔比例為80%左右,由於各地財政水平不同,這造成基礎教育存在極大的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和校際差異,由此引發基礎教育嚴重的擇校熱,以及中小學管理的各種亂象,比如最近接連發生的綠領巾、紅校服事件。

  其中,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問題,反映出一個國家和整體社會,對待教育的觀念。在我國,普遍重視高等教育,其中名校更是令人矚目,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則被號稱為國人的世紀夢想,而對於基礎教育,卻重視不夠,其中十分典型的是,在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經達到3000萬,位列世界第一時,學前教育卻成為教育的最大“短板”,三年入園率只有50%左右。在美國、香港,由於政府對基礎教育的高度重視,把發展基礎教育作為政府最基本的職責,因此,中小學校舍普遍好于政府辦公樓,義務教育教師被作為國家教育公務員,中小學校車也成為一種文化,可在我國,如前所敘述,國家把不多的教育投入,投入到打造全國重點大學的高等教育領域,導致就是在2008年實現了真正的義務教育,可由於嚴重的教育不均衡,很多家庭依舊要承擔高昂的擇校費,同時要面臨學校的亂收費。而由於教育投入不到位,民辦學校自然難獲得扶持,各地不時出現學校辦學條件十分簡陋、一些學校有一百四五十人人一個班的消息。

  根據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到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佔GDP的比例將達到4%,以GDP40萬億計算,每年將在目前的投入基礎上新增1600億元。這1600億該怎麼投、怎麼花,就考驗著我國政府發展教育的理念和職責認識。以筆者之見,確保1600億投入新增到位,依靠中央財政是最有力的方式。同時,從政府發展教育的職責看,應該重點投向基礎教育,尤其是鄉村基礎教育,以彌補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和鄉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推動教育公平。事實上,通過中央財政保障義務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在不少發達國家已有成功的經驗,法國中央財政承擔了70%以上的義務教育經費,且把義務教育教師工資直接劃撥到教師的個人賬戶,日本中央財政負擔了全部義務教育半數以上的經費,包括教師工資、學生補助和獎勵、學校基本建設費、設備設施圖書經費等,此外還承擔了全部的教科書經費。

  從我國政府近年來的表現看,正採取增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方式,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比重,其中就包括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學費,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義務教育按比例補足免除學費後的經費,數據顯示,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轉移支付規模,從2000年的1089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億元,年均增長28.2%;2000年-2008年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累計30338億元,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總額的43.6%。2010年,中央財政投入100億,解決中西部1100萬特困生的生活補助,前不久,國務院再決定,投入160萬,覆蓋解決2600萬農村貧困生的營養改善問題。這傳遞出積極的信息。

  需要中央財政著力的地方,還有不少,當下有兩個問題極為突出,其一,校車問題,這一問題一直困惑著我國學校安全,每次慘痛的校車事故之後,政府部門都發文件、發通知要求各地注意校車安全,去年,我國還出臺了校車國標,可是國標在實際經費困難面前很難落地,要根治校車問題,必須把校車預算納入中央財政或者省級財政範疇——納入縣鄉財政,基本上意味著沒戲,就像此前的營養改善計劃,如果要各地自己籌資解決,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依據筆者的測算,為中小學配備安全的校車,總需費用約600億,這在新增的1600億里,完全可以解決。

  其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求學問題,目前採取的方式是“流入地為主,公辦為主”的方式,由於流入地政府對此要承擔投入責任,因此,大多難以維持長久的積極性,中央對此出臺了獎勵政策,但這起不到多少激勵作用,要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求學,就需要加大義務教育的省級統籌以及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

  對此,高等教育界肯定會有意見,認為新增的教育投入都被基礎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我國中央財政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包括推行免費政策和國家助學金政策——“瓜分”了,高等教育的發展怎麼辦,這是牽涉到高等教育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命題,就是要打破國家包辦高等教育的局面,創造條件讓更多民間資金進入高等教育領域,這既可以讓政府重點投向基礎教育領域,保障其應該保障的公共教育部分,也可讓高等教育增加財政獨立性,獲得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

  該是重新梳理教育發展理念,改變教育投入方式的時候了。增加教育投入,加大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對基礎教育的統籌力度,開放高等教育領域,這不但關係到國家的教育公平,也關係到教育的質量提升。離開了基礎教育的雄厚根基,我國整體的國民素質提高就失去土壤,而就是要創辦所謂的名校,也只是建空中樓閣。

熱詞:

  • 央視網評
  • 民辦學校
  • 校車
  • 投入
  • 政府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