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許民彤:電視劇生産不能唯“收視率”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6日 13: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日前,在魯劇創作研討會上,原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嚴肅指出:現在電視劇製作、生産,看收視率是客觀存在。“但是收視率就權威嗎?這種收視率有多大的代表性?我們在座的各位都在他們統計的那個點上嗎?”

  其實,我們的文藝批評家也好,文化大眾也好,對一些影視藝術創作一切從商業市場出發、片面追求“收視率”的批評由來已久。

  現今的一些電視劇,為了抓住娛樂大眾的眼球,提高收視率,一般常見的方法,一是炒作演員真假莫辨的緋聞,二是用劇中可能引起爭議的所謂“大尺度”的情節來造勢。而某些娛樂新聞,卻樂此不疲地推波助瀾,有時還“自己動手”捕風捉影。最近,電視劇製作上又流行起“雷、虐、黃”風,以期通過感官刺激、原始的激發,來贏得收視率。經過這樣的炒作、刺激,這些電視劇收視率是上去了,錢也是賺進了,但這些電視劇、演員、觀眾和媒體,文化品位和藝術趣味卻在“互動”中每況愈下,低俗與庸俗互相應和。

  記得曾有人説“收視率是萬惡之源”,其實還是很能説明問題的。這些影視文化娛樂,過於強調市場和收益,把文化藝術作品簡單地等同於市場上的商品,收視率成了追求的唯一目標。市場運作當然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即使普通商品也有必須遵守的道德底線,更何況電視劇這種文化藝術産品?所以,電視劇創作如果失去堅守的底線,必然會影響到大眾的道德水準、審美趣味,以致使社會健康的文化氛圍受到污染。

  真正的電視劇藝術作品不是為收視率而創作的,收視率標準也無法準確評價和衡量一部電視劇藝術的精神品質與審美價值。電視劇這種文化藝術需要一定的收視率,但這種收視率必須是建立在它所展示的高質量的思想和藝術的前提和基礎之上。這種理性的收視率,才可以作為觀眾對電視劇節目滿意度的一種參照標準,但不是電視劇藝術品質的唯一決定標準。獲得第28屆“飛天獎”的《兵峰》收視率並不高,但其藝術水準卻受到業內一致稱讚。獲得“飛天獎”一等獎第一名的《沂蒙》沒有明星大腕,收視率也不高,但其藝術高度甚至超過曾經熱播的《闖關東》。

  在當今,電視劇已成為一種影響大眾、影響社會生活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的普及和流行,固然為社會大眾提供了一種文化享受,但電視劇的商業性、消費性、泛娛樂性,針對觀眾的感官、官能,甚至對人的心理上的無意識和下意識的刺激,又使它具有一定的負面、消極的影響。因此,電視劇的製作者和傳遞者在選擇成果和節目的時候,應努力尊重每個人的意識,謀求更高的價值標準,更全面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哪怕是通過適當的教育也要這樣做,擔負起注重創造、更新、道德責任和注重倫理上的義務,為的是使電視劇不致成為我們社會的、個人的、強制的、常在的、排他的而且往往還是低劣的生活伴侶。

熱詞:

  • 收視率
  • 電視劇製作
  • 電視劇創作
  • 電視劇收視率
  • 闖關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