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熊丙奇:加速教育改革,免傷中國之根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5日 09: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美國移民服務局日前發佈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投資美國的移民中,中國人佔了3/4。而此前中國招商銀行和貝恩資訊公司聯合進行的一份調查稱,中國約60%的“高凈值人士”,即那些擁有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可投資資産的人士,不是在考慮投資移民,就是已經快完成移民手續了。這些富豪海外投資的目的中,子女教育因素佔50%。他們考慮的子女教育問題,正呈現低齡化趨勢,大多不是考慮接受本科或以上教育,而是高中甚至初中及以下教育。這與我國近年來留學低齡化的趨勢是一致的。


  對於我國教育,不少教育官員認為不能妄自菲薄,比如在去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項指標得分中,首次代表中國參加測試的上海均名列首位,把美國甩在身後,令奧巴馬總統也坐不住了。那麼為何中國富豪們還是為子女教育揪心?


  客觀上説,我國基礎教育在知識教育層面,確實“領先”全球。但與美加等國的基礎教育相比,我國教育存在三方面差距。一是沒有選擇空間,所有學生不管有無興趣,都必須學習中高考所考的科目,而在美國、加拿大,中學實行學分制,學生們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學習。比如在加拿大,高中畢業生要求學習20門課程80個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只有7門28個學分。


  二是課堂教學實行灌輸式教育。這是應試教育的特點之一,也是保障學生儘快獲取知識、提高成績的手段。這種教育方式,令學生們成為學習的工具,難以通過教育,學會思考、學會創造。與之相反,美加等國的課堂教學大多采取交互式、探究式,老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們可就某一問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活力。


  三是教學理念和內容陳舊。筆者曾到國內一所中學參觀,當地政府投資1000萬元在該校建有一間現代化實驗室,可這個現代化實驗室從來沒有對學生開放過,建成至今只做參觀之用。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是因為考試不考實驗操作,學生只要熟練背記實驗步驟即可。而在美加,中學生做實驗必須自己設計,如果只做書本上的驗證性試驗,是很難得到高分的。


  以上這三方面原因,足以讓一個有條件的家庭毫不猶豫地選擇國外教育,這也是我國低齡留學越來越普遍的重要原因。日益升溫的留學熱以及富豪們為子女教育而海外投資,其實是他們在“以腳投票”,與之相伴的很可能是一系列複雜問題:資金外流、人才外流以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儘管大部分海外留學生選擇回國工作,但對於從小就跟隨父母移民海外的新留學群體來説,他們更可能選擇留居海外。而且,與此前中國移民在國外仍注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同,這些因子女教育問題而選擇移民海外的人中,有不少對中國教育感到失望,因此他們對子女的教育觀念也會有變化。這點尤其值得關注。


  有經濟實力的家庭,可以讓孩子選擇海外教育,而沒有經濟條件的家庭,只能留在現有教育環境中,那不是意味著他們要無奈地接受中高考應試教育的現實嗎?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中“成長”的學生,會給我國未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我國崛起所需要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能力從何而來呢?


  我國去年頒布的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顯然已經注意到教育問題的嚴重性。這一綱要所確定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考試升學制度改革,都直指當下的教育問題要害。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這些改革在推進過程中,遭遇各方阻力,進展緩慢。


  教育不改革,無論是國人選擇移民留學還是被動留下,都會對我國未來社會産生深遠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從對國家、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審視我國的教育改革。但願眼下的富豪因子女留學問題而移民,能形成一種“倒逼機制”,推進改革。否則我國的教育,將傷害中國之根。(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熱詞:

  • 教育改革
  • 教育管理
  • 中國富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