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佘宗明:慈善捆綁學生素質做法欠妥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0日 11: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1月8日,中華慈善總會稱,今後將與教育部門合作,慈善有望納入到學生素質評估中,還計劃向近百所中小學捐贈111萬餘冊《慈善讀本》,向全國各地中小學推廣。(11月9日《京華時報》)

    梭洛説:“德行善舉,是唯一不敗的投資。”慈善從學生抓起,本值得褒揚:在國外,學生做義工搞義賣,蔚然成風。構築全民慈善,校園不失為一方沃土。連日來,紅會等大打“進校園,納會員。”“慈善教育”牌,正是有的放矢。

    問題是,“郭美美事件”余波未平,慈善業信譽坍塌、“內傷未愈”,誰能斷定,伸向學生的是價值引導的“指明燈”,而非利益攫取的小算盤?

    信任斷裂,慈善路註定逼仄。看起來,將慈善納入道德評估,對學生慈善意識的生成不乏裨益。但慈善評價,就跟“師道考核”“量産孝子”一樣,本來就不靠譜。機械量化,只會陷入技術理性的窠臼,割裂了慈善的人文蘊涵。

    在畸形的評價體系下,學生素質跟升學門路休戚相關。於是乎,“慈善做得好,素質往上飆”。讓慈善成了變相綁架、意志裹挾。這跟慈善的“自願性”背道而馳,更戕害了孩子們的慈善信仰。

    饑饉的中國式慈善,沒法用道德脅迫“充饑果腹”。或許,慈善的涅槃重生,需要反求諸己的糾偏,而非在“被自願”的歧路上停滯不前。

    (佘宗明)

熱詞:

  • 學生素質
  • 慈善意識
  • 自願性
  • 中小學
  • 慈善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