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志權:由甲骨文考生風波反思偏才選拔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7日 13: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公眾也需要理解,無論何種方法,都無法回避偏才怪才遴選的全部風險。如果我們想獲得發掘天才的喜悅,就必須有容忍選拔失敗的雅量。無論黃蛉事件如何結局,這一個案值得我們記取。

  兩年前,很多人通過媒體都關注過一位名叫黃蛉的學生。他用甲骨文寫作高考作文,但因內容偏題僅得8分。該生後來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後,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最近,圍繞黃蛉又起波瀾:先是因為他被川大破格轉入本部深造,然後又因為校方專門為黃蛉配備的導師認為學生有“浮誇”而提出辭呈。

  對偏才怪才,人們總處於既怕又愛的兩難。一方面,經驗告訴我們,天才總有異於常人之處,非偏即怪,全面發展的天才畢竟是少數;另一方面,反推又不盡成立,誰都知道偏才怪才並不必然是天才,更何況劍走偏鋒冒險出位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因此,黃蛉事件的思考應該基於兩點:

  首先,黃蛉學術潛力究竟如何。需要注意的是,能寫好古文字與從事古文字研究,其實是兩回事。早在兩年前,復旦大學專家肯定了黃蛉在甲骨文方面的才能,但認為還沒有達到破格錄取的水平,應該是基於此的考量。值得注意的是,古文字研究重在考釋,需要深厚的歷史文化功底及學養,所恃非朝夕之功。本是一個人才的喜劇,專家偏偏不肯成全,相信肯定有對其學術潛力的考量。

  其次,“浮誇”之弊是否屬實。相關評判,不排除個人好惡或價值觀念差異:一位年愈花甲,一位是90後,或有誤解也屬正常。究竟是誤解還是客觀評判,不宜遽下結論。科學的決策往往就在於能規避個體的主觀風險,對此我們可以靜觀川大解決此事的智慧。

  公眾對黃蛉的關注,其實還因為,作為一個“完成時”,黃蛉目前並不明朗的前景,引發了大家對通過高考選拔特殊人才的反思。

  近年來高考作文時見標新立異之作,從文言作文《赤兔之死》,到今年用古字作《綠色生活》,已成一道特殊風景。究其原因,中國古來多有人才不拘一格的佳話,目前在主觀性較強的人文學科方面,還缺少特殊人才的科學遴選機制。渠道缺乏,考生的特殊才能無從施展,就被逼著在考場上作秀碰運氣;而高校若無科學的機制,只跟著高考作文的輿論隨波逐流,所選人才也未必是可造之材。

  當然,公眾也需要理解,無論何種方法,都無法回避偏才怪才遴選的全部風險。專門人才的選拔在本質上有賴於專家,而這種選拔又是對未來可能性的一種概率預判。如果我們想獲得發掘天才的喜悅,就必須有容忍選拔失敗的雅量。無論黃蛉事件如何結局,這一個案值得我們記取。

熱詞:

  • 黃蛉
  • 選拔
  • 考生
  • 甲骨文
  • 浮誇
  • 怪才
  • 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