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左小樓:相對於“高級”相聲,這個時代更需要酸梅湯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7日 10: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利用各種搜索引擎搜一下,會發現關於郭德綱的新聞佔據相聲圈乃至於曲藝界消息的一半,自成名至今,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吸引著媒體和公眾的目光。這不,數周以來,郭德綱又成了輿論焦點,這次當然也不是他自找麻煩,而是相聲前輩姜昆率先發難挑起了戰端。有媒體報道,姜昆先生先後於廣州和北京的兩次會議上批評郭德綱有問題,指部分人追逐下三濫藝術。月前筆者也曾撰文淺談,意在從一個相聲愛好者的角度出發,勸二位名家消消火氣,多奉獻優秀作品為先。豈料時過月余,此事並未隨著秋風漸涼寒意日盛而消停下去,反在各方的積極參與下如火如荼起來。  

       先是中央電台資深文藝編輯王大勝同志10月20日發文《説説姜昆、郭德綱和相聲界》;繼而人民日報10月28日刊登《我們需要“高級”的相聲》;緊接著光明日報載文《對相聲的低俗,要理直氣壯地説“不”!》。這其中雖不乏對郭德綱的善意提醒、對相聲界冷靜的反思,但也確實有居高臨下的説教。但與這些媒體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稍早有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教授做客網絡節目時一如既往的聲援郭德綱,直斥姜昆才是相聲界下三濫的代表;最近小品演員李文啟則在微博中大讚郭德綱敬業親和;著名導演馮小剛微博中的挺郭言論更是相當引人注目,針對“高級相聲”的創新説法,他旗幟鮮明的反擊:“我不敢茍同。公允地説,郭的幽默綿裏藏針,諧謔虛偽又不吝包容。他對社會的最大貢獻就是化悲憤為可笑。”此外,馮小剛還直言不諱地表示,相聲本就應該雅俗共賞,何必加上高雅的前綴:“相聲,它就是一碗去火的酸梅湯,非得冒充禦膳捧著金碗喝嗎?”而毫不意外的是,絕大部分網友站在了郭德綱一邊,對一些業內人士和媒體的“高論”或冷嘲熱諷或不以為然,頗有演變成一場關於雅俗標準大討論的跡象,這不禁令人想起去年末《讓子彈飛》全國熱映,一央視主播稱其庸俗暴力,不僅導演姜文毫不留情的回應,網民更是恨不能在踏上一萬隻腳。  

       如今隨著多元時代的到來,一個調調掌控輿論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人們在通過各種渠道發出自己的聲音,雖然略顯嘈雜,但卻十分可喜,百家爭鳴總勝過萬馬齊喑。但這其中有一點需要關注,那就是被異化了官方口徑和民間聲音的脫節,我們當然不能説網民就代表了全部民意,活躍在網絡上的主力軍無疑是年輕人,不過他們顯然也是最具活力的一個群體,他們的所思所想恰恰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有網友直言:我們的文藝政策很開明,但總有一小撮人偏偏把經念歪,不知別有用心抑或本來就是些歪嘴和尚。 

       説到這裡,貌似離題,實則不然,這涉及到一個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高雅和低俗,所謂的“高級相聲”和不那麼高級的相聲的判斷標準在哪?這個標準又是由誰掌控的?是把官方以媒體傳播這種方式認可作為標準還是普通百姓買票看演出或者口碑作為評價尺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施愛東幾年前的一篇長文中坦言:“相聲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相聲又被定位為人民藝術,人民藝術自然要反映直接的人民思想,所以相聲與意識形態的關係也自然會比別的藝術形態更直接。雖然1980年代的新相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也曾一度獲得過觀眾的喜愛,但是電子傳媒時代的相聲己經身不由己了,它要接受來自另一電子終端的種種意識形態的監督。相聲適應性地變得淡乎寡味了。相對於當年侯寶林時代的危機,現在的相聲不是太“俗”,而是太“雅”。  

       而中央電台資深曲藝編輯王大勝更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藝評論的開篇一針見血的談到:“相聲是人民的藝術、大眾的藝術。這些年,老百姓普遍對它愛恨交加。愛的是它歡快、逗樂的風格,恨的是它不説百姓的心裏話。套用過去的一句話説,簡直是忘本了!”而換一個角度説,據稱龍年春晚的相聲數量將會減少到兩個,雖然未經證實,但相聲這門最為廣大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曲藝門類而今在春晚上或者説在大型晚會的分量越來越輕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消息説相聲作家高玉琮曾經就2002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相聲節目的滿意度調查了40位觀眾,結果24人表示不滿意,10人認為一般,只有6人表示滿意,這6人還全是中小學生。筆者認為如果現在做一個類似的調查,其結果也好不到哪,那麼老百姓不愛聽相聲了麼?  

       事實截然相反,除京津兩地各小劇場相聲演出火爆外,傳統曲藝回歸民間之風同樣在瀋陽、濟南、西安等地席捲開來,就連相聲基礎並不十分深厚的石家莊、鄭州也大有方興未艾之勢,更不要説嘻哈包袱鋪、星夜、品歡等的演出一票難求。這其中的的領軍者德雲社更是把大型演出幹到了澳大利亞,史無前例的在國外賣票商演,場面熱烈感人,為中澳兩國文化交流增光添彩。由此可見,相聲並非沒有觀眾沒有市場,那為什麼這麼多年裏我們的所謂主流相聲界優秀作品乏善可陳,連春晚上相聲所佔比例也越來越少呢?  

       個中原因其實並不難解釋,那就是我們太把相聲當回事了,準確的説是太把它工具化、功利化了,相聲能不能作為宣傳教育的工具?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這要放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去考察。當初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自命題,要求馬季先生創作一段相聲,在球賽開始之前播放,以便提醒觀眾文明觀賽,因為當時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看球賽的時候確實會有各種不文明的表現;八十年代初政府將計劃生育確定為我們的基本國策,其後一批反映這一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應運而生,這其中就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祖爺爺的煩惱》、《超生遊擊隊》等等。筆者認為這類作品要想獲得成功離不開三個因素:一、相關知識或素養有待提高;二、特殊的環境、政策或背景;三、高超的創造以及表演技法。離開這三點,這一類型的文藝作品就將淪為雞肋,變成空洞蒼白的説教,非但毫無作用,甚至招人厭煩。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相聲走到了不尷不尬的境地,當時過境遷公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普遍已經超過相聲演員,而相聲本該退去光環以及附加的其他意義回歸它的娛樂本位之時,它卻再也找不著北,特殊歷史條件下被人為拔高了的相聲又不能能安分守己的放下身段接地氣,如此一來失寵于廣大受眾那就在平常也不過了。  

       郭德綱曾在相聲裏説過在電視上説相聲有諸多禁忌:“和尚倆字不能説,非典倆字不能説,印尼海嘯不能説,文革倆字不能説。”我們不確定這樣的“忌口”是否確有其事,但有一個現象讓人很是不解,多年來我們黨和政府下大力氣反腐倡廉,反腐敗鬥爭取得了豐碩成果,這本該是相聲這門諷刺藝術極具表現優勢的領域,但關於此類題材的相聲作品卻少之又少,莫非對此類題材把關甚嚴?我看未必,多半是一些相聲演員或作者以及媒體平臺本身草木皆兵,小心謹慎的過了頭,以至於讓相聲離普通百姓越來越遠,想必這也正是網友“歪嘴和尚”之説的來由。  

       很多人認為郭德綱反對相聲教育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至少説明沒有怎麼聽過他的相聲,他在段子裏多次強調,如果觀眾在歡笑之餘有所感悟那他是求之不得,但這絕不能強行灌輸,其實這也恰恰是寓教于樂這個詞的真諦所在。實則他反對的是為了教育而教育,拿觀眾當小學生,筆者覺得正是這樣一種對於受眾的充分尊重和謙遜才是郭德綱贏得無數擁躉的根本原因。  

       話説回來,郭德綱能不能用相聲“教育”人呢?當然也是可以的,他能大段原文引用史書記載,對古今人物往往見解獨到,他曾以《三言二拍》為藍本,改編演説了評書《古今奇觀》系列,講的都是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故事,能夠駕馭這樣作品的年輕演員目前在相聲界恐怕委實不多。由此可見,拿相聲教育人,郭德綱非不能也,實不為也,這是他的明智之處,也表明他深知相聲這門藝術的根本,它最初只是一種賴以謀生養家糊口的技藝,諷刺是它的生命、歌頌也好,教育也罷都不能要它的命,沒了命了相聲只是行屍走肉,徒具其形而已。  

       前些時姜昆的助理及弟子霍然表示:“為了笑果好,包袱響,郭德綱的一些小劇場相聲老是甩倫理包袱,你敢帶你的孩子去劇場聽郭德綱相聲嗎?那些包袱不是拿你爸爸找樂,就是拿你媽媽開涮,這些都是過去相聲裏的糟粕,姜昆對此並不贊成。”這話聽上去無懈可擊,但卻犯了一個很低級的錯誤,既然是小劇場相聲,帶不帶孩子去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家長手中,這是其一;再有根據演出場所的不同,演員,尤其是相聲演員理應適當調整自己節目內容。小劇場該怎麼説,體育館該怎麼説,人民大會堂該怎麼説,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又該怎麼説,作為一名相聲演員隨機應變領唱發揮是起碼的要求之一,而這一點似乎也正是我們現在不少拿著國家工資的正規院團演員所欠缺的。不是説小劇場的相聲就應該低俗,關鍵還是在於誰來界定低俗的標準,觀眾又不傻,無傷大雅的戲謔自然皆大歡喜,一旦出了圈兒,自然有文化部門管著,説到底這種擔心還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作祟,總以為自己的思想覺悟高出人民群眾一頭;再説到拿搭檔抓哏,這是在常見不過的相聲表演手法,有道是臺上無大小,台下立規矩,相聲界一直有這樣的説法,不要説在小劇場,春晚相聲想也難以免俗,只要符合人物性格或故事情節的需要,本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一定要説三道四,那也只能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總之,當前中國社會中處在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多發,相聲,這樣一門令人身心愉悅的藝術形式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馮小剛導演“去火的酸梅湯”這一提法恰如其分,可謂旁觀者清,很值得相聲界深刻反思。激濁揚清針砭時弊,貼近百姓直面生活,只有做到這些,才能讓廣大受眾重新接受所謂的“高級”相聲,郭德綱有句話説的很損,但也非常實在:“不是我有多好,都是同行們的襯托!”  

       剛剛結束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重點探討了文化體制改革這一重大主題,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3日在省部級領導幹部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專題研討班上所指出的:“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創新,使我們的文化在改革創新中增創發展新優勢、引領發展新潮流。”在此也希望曲藝界與主流媒體深刻理解中央的政策導向,深入貫徹黨的文藝路線,做好政策的傳達者和執行者,真正從發展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祖國傳統藝術和服務百姓精神需求的高度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給文藝作品和民間藝人更為寬鬆的創作和生存環境。

熱詞:

  • 相聲
  • 郭德綱
  • 曲藝
  • 姜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