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巴山泥:“最美婆婆”啟示建好道德高地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6日 0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個極其普通的老人,在佛山救起先後遭受兩輛汽車碾壓的女童小悅悅,因與18個路人未施援手的走過形成強烈對比,一時間備受媒體和社會關注。

       繼“最美媽媽”、“最美警察”、“最美鄉村女教師”之後,陳賢妹這個滿臉皺紋、年近六旬的鄉村阿婆被冠以“最美婆婆”的美譽,這並不是網友的一時興起,而是一種感動與尊重的延續。

       當記者在陳賢妹老家採訪她時,她不時打斷記者的話,自言自語:“我只是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情”,“我從小就知道要做個好人,好人有好報”,“説高尚的那些是假話,因為幫助別人本來就是很平常”……陳賢妹本就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普通人,在家裏,打理家務、養豬、耕田,樣樣都在行;在佛山,幫人煮飯、接送孫子上學、抽空撿垃圾,幫補家用,照樣樂呵呵。她平時就主動幫人,看見老人小孩衣服破了就幫忙補好,老人跌倒了就幫忙扶起,還幾次救起掉進河裏的小孩,“哪會想那麼多”。勇敢救起躺在血泊中的小悅悅,這只不過是陳賢妹做過的眾多好事中的一件,可以説是善良人長期助人為樂養成的習慣使然,在良知驅使下的自然之舉。一個連報紙都看不懂的阿婆的善舉,怎麼會被解讀成為了“炒作”、為了“出名”?個別人的無端揣測,也與陳賢妹的坦蕩與樸實形成了鮮明對比。

       陳賢妹的美,還體現在她如何對待榮譽上。當10月28日她再次被“請回”佛山,接過“社會推動力”致敬獎盃時,不禁雙腳發抖,如有可能,她希望遠離這一切。那一晚,她總覺得有點不踏實,睡得不好。因為她覺得救起小悅悅是很自然的、很平常的事,不應該享受這麼高的榮譽,所以忐忑不安、睡臥不寧。不該有的就不能有,這是平民階層一種最普通的道德文化判斷,卻顯示出一種難得的心靈之美。陳賢妹的美,也體現在其道德自覺上。她身處社會底層,一貫樂於助人,施救小悅悅,絕非偶然,而是道德自覺下的必然。有了這種自覺,她考慮的不是值不值、怕不怕,而是應該和必須。這是最難能可貴和最值得學習的,也是社會大眾、精英階層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更應該反思的:建好道德高地離不開政府的主導,更需要全民的參與、大家的自覺。

       因為陳賢妹堅信“好人有好報”,一直堅持做好事,在不經意中走上了道德高地,拾起了跌落的良心,成為了“最美婆婆”,值得欽佩更值得傚法。越是因為有個別“好人沒好報”、“助人反被誣”現象存在,越要旗幟鮮明、身體力行地去搶佔道德高地,而不能成為放棄道德自覺、從此充當看客、主動讓出道德陣地的理由,這是弘揚救死扶傷、見義勇為精神的需要,更是凝聚社會價值共識、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應有之義。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前行。時代呼喚更多“陳賢妹”,期待涌現更多“最美”。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自己做起,以捍衛道德和人性的名義,拒絕冷漠,見義勇為,樂於助人。

熱詞:

  • 小悅悅
  • 陳賢妹
  • 道德
  • 見義勇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