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木木:文化建設發展要重市場不能惟市場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4日 1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中,鮮明地提出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這個提法與經濟體制改革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著顯著不同,值得我們深入學習與思考。

  文化建設有別於經濟建設。“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強調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要重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但又不能惟市場是從,市場化、商業化過了頭。也就是説,既要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突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要求。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立足點,也是我們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

  文化具有産業屬性,同時又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我們不能用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排斥它的産業屬性,阻礙文化走向市場;也不能因為文化的産業屬性而忽視它的意識形態屬性,使改革走向歧途。當下,一些人將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混為一談,從一度以政治思維取代一切的極端,跳到以利潤思維取代一切的另一極端。而實踐告訴我們,單純的市場手段在文化建設領域常常失靈,一切向錢看,缺乏文化自覺和自信,缺乏對社會公德和主流價值的必要擔當,最終出爐的往往是“三俗”,是一些粗糙淺薄短視的易碎品。認為一味迎合市場、發展流行文化就是“接地氣”、就是貼近民眾,其實是一種誤區。

  今天,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文化之於國家和民族的極端重要性,對文化建設的理解也愈發深化。我們既要有健全的文化事業,也要有強大的文化産業,不能顧此失彼;既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也要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勢,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事實一再告訴我們,文化建設如果完全推給市場,完全以逐利為目的,就走偏了方向,就要出問題,但如果再像計劃經濟體制下那樣,由政府對文化發展大包大攬、指令辦事,也完全行不通。

  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增長點。另一方面,把握好市場化的“度”,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廓清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産業屬性,堅持把社會效益和社會責任放在首位,鼓勵積極、健康、有德的文化産品,限制低級、庸俗、頹廢的文化産品,真正引導民眾、服務社會。

  文化建設已被提上治國安邦的議事日程,新一輪全國性文化振興運動正在開啟。要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促進社會文明水平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有一個大的提升,既要靠政府大力提倡,也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更好地激發中華民族文化創造的活力。  (木木)

熱詞:

  • 文化建設
  • 文化自覺
  • 不能惟
  • 文化産品
  • 文化生産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