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曄原:為改革留影 為改變沉思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3日 10: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下海”是90年代最潮的詞彙,放下機關、國營單位的鐵飯碗到商海裏去放手一搏,在九十年代是有志者追逐的潮流。這些敢於行動的時代先鋒在商海中幾番搏擊、嗆水、堅持之後成長起來,最終成為叱吒風雲的大企業家或中小私營企業主。這個過程和今天千軍萬馬投考公務員的現實形成巨大反差。電視劇《下海》恰到好處地帶領觀眾回顧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是一部為改革歷史留影,為改變觀念而沉思的電視劇。

       商品經濟在今天已經是不需要解釋的自然詞彙,但是,我們怎樣在30年之後重新接受它,理解它,運用它;而它是怎樣由完全的陌生、隔膜到深入人心,由粗放使用到理性運用,這本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一個思想史的問題。但是,藝術比歷史更豐富!電視劇《下海》以一家四兄妹曲折奔向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經商的故事,形象地展現出這段從“被下海”到“真下海”的過程,讓人回味不止。

       劇中的主人公周蕓夫婦,本都在穩定的國營工廠工作,生活平靜而自足。但是就在改革中由於她被單位任命為副主任,主持讓兩位同事下崗的過程,她,一個連年優秀的會計被無記名投票決定,下崗了。這還不算,還受組織“委派”去廣東去開窗口,賺了錢,合同就廢了,錢要交公,還要檢討。因為你是單位人,不能比別人強太多。但是,受過“海潮”浸染的她,終於看清了舊體制的不合理,於是她毅然交了錢,走了人,真刀真槍地下廣東了。在失敗中再失敗,在失敗中再堅持,在堅持中增長著智慧,增長著能力和勇氣,終於破繭成蝶,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優秀的企業家。電視劇中的周蕓和她的丈夫、姐妹的經歷,讓我們感到就是身邊的鄰居和親戚的經歷,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國經濟形態、管理模式的變化,看到人的觀念的擴散性的巨變。

       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中曾説,基督教由傳統轉向世俗,接受了商業行為,也約束信仰者的商業行為。經商、盈利成為正常行為,合理化,但不是目的化。最終目的,還是拯救人的靈魂。但中國不同,失去了約束的相當一些人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喝了污泥濁水,於是社會上欺騙産生了,信任沒有了,周蕓夫妻反目了,家庭解體了。妹夫心理貧瘠了,友情淡漠了,除了錢,別的都是虛的了。用劇中小妹夫李林的話來説:這地方太現實了,只要掙到錢幹什麼都行。來不及在道德和法律中完善的市場經濟,讓老實經營的大哥陷入了欠工人工資遭到毒打的境地,為了還工人的錢,要賣掉設備,而明明知道對方有難的合作方卻趁火打劫。這些情節,讓人們一方面看到了改革開放後中國人財富的增加,生活的改善,觀念的更新,但也讓人看到了道德和法律生根的艱難和時代發展中産生的弊病,而這種交錯卻是實實在在的歷程,是真實的腳印。

       如果僅僅是在歌頌改革或是只説“下海”的艱辛,都會消解它沉思的力量,我們在改革開放30年後,需要的不僅僅是苦情和熱情,反思才是力量之所在。電視劇平靜地把大哥這樣一個從保守到開放,開放卻又有道德底線的高素質公民呈現了出來。錢要掙,但“第一不能損害國家,第二不能坑害他人”,與他對比的則是專門炒地皮的曠大成和二妹夫,他們終於投機失敗。人的素質成為十年成功與否的標誌,電視劇在此完成了它對改革開放的回顧和思考,讓觀眾嬉笑、唏噓、感嘆!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中闡述:法是深入人心的精神,而不僅是紙上的條文。失去了道德規則的社會,只剩下權力和金錢,個人經營再精明也不能長久,社會經濟再發展也不能使民族復興!電視劇《下海》以小見大,給了觀眾這樣的啟示,這就夠了。

熱詞:

  • 改革開放
  • 下海
  • 公務員
  • 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