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力言:農民工小説躥紅呼喚心靈關懷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08: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許多人印象中,農民工可能是穿梭于工地上的“泥人”,挂在高樓玻璃墻上的“蜘蛛人”,輾轉于城市角落送快遞的“飛毛腿”,但很少能與爬格子的作家聯絡起來。然而,一位叫王子群的河南籍農民工,卻用21萬字,將自己十多年來的打工經歷,濃縮在一部叫做《臨時夫妻》的小説裏,結果引爆了網絡閱讀熱潮,點擊率50天就突破了100萬。實際上,近年來在小説領域,源於自身經歷、原生態氣息濃郁的農民工小説有異軍突起態勢。2009年,四川農民工周述恒的45萬字長篇小説《中國式民工》在網上點擊率超過50萬次,成為熱銷書,社會反響強烈。之後,農民工自己寫自己的各種小説層出不窮。農民工小説的躥紅,一方面説明社會對這一龐大群體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農民工們思考現實、表達心聲的精神訴求。

       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看似普通平常,實際上卻是藏龍臥虎、人才濟濟。除了小説作者之外,詩人、歌手、戲劇導演和民間藝術家等不斷涌現,在他們那裏,文學藝術絕不是附庸風雅、午後紅茶,它有著生活的熱度、現實的質地,記錄著人生的悲喜哀樂,探尋著命運的轉折起伏,構成了轉型期中國情節最為曲折和震撼的篇章。

       當“旭日陽剛”以沙啞的嗓音慨嘆“老無所依”之憂,當“西單女孩”以樸實的表演展現新生代農民工的青春困惑,當農民工街舞以欣喜的姿態憧憬城市未來,都以各自方式留下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最真實、最深刻的精神印記,彰顯了日益覺醒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這實際上是農民工群體的一種文化自覺:“我們也有我們的思想,我們不是木頭,我們精神也是有追求的。”

       王子群談到自己的創作體會時,指出人們關注農民工問題方面存在“盲點”,關注外部的東西、能看到的東西多,比如勞動條件、報酬等,而對看不見的東西——心靈世界有所忽視。這不僅是寫作者的感想,也是現實的社會問題。在我們更多地將目光投射在農民工戶籍、社保、工薪以及子女教育問題上的時候,他們的情感生活如何、精神需求怎樣,卻少有關注,以至“幹活累,沒事睡”成為許多農民工生活的真實寫照,精神“沙漠化”、文化“孤島化”、生活“邊緣化”等現象日趨嚴重。在農民工群體主體意識覺醒、文化需求強烈的背景下,這樣的“精神赤字”顯得更為醒目。

       因而,農民工小説不只是一種自我表達,更是一種社會呼籲。它以真實感人的故事、樸實無華的講述,呈現了農民工面臨的種種現實難題和生活痛楚,希望引起關注、帶來變革、得到幫助。同時,也在真誠地呼喚整個社會對農民工群體走得再近一些,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心靈關懷和社會尊重,從精神文化層面豐富農民工群體的城市生活,既破解農民工的利益困境,也破解其文化困境,這是社會管理面臨的新課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兩億多農民工的文化服務當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日前,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第一次對農民工文化建設進行全面部署,提出到2015年形成相對完善的“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建立相對穩定的農民工文化經費保障機制,農民工文化服務將切實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些舉措,從制度層面實現了滿足農民工文化需求的破題,向各地各部門乃至全社會釋放了明確的政策信號:關注和保障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的文化權益,以文化的力量架起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精神橋梁。

熱詞:

  • 農民工
  • 臨時夫妻
  • 打工
  • 小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