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中國載人太空飛行的里程碑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08: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洪源

  中國在1999年11月20日發射“神舟一號”之後,經過至少10年厲兵秣馬,2011年9月29日發射重量為8.5噸“天宮一號”,作為目標飛行器,目前正處於距地球350公里軌道上。“神八”發射升空後,經過上萬公里尋的與追趕,兩個重達8噸以上的“龐然大物”將在太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最終實現完美對接,以突破和驗證航天器自動交會對接技術、驗證組合體工作模式,並開展國際性空間實驗。

  從人類載人航天載具劃分,第一是宇宙飛船,第二是航天飛機,第三是空間站。載人空間站特點是體積大、運行時間長,作為太空實驗室、空間探索和星際航行中轉站,功莫大焉。從載人航天發展規律出發,必須突破三大瓶頸和基本技術:第一,把人送上太空,再平安返回。第二,太空行走。2008年“神七”宇航員翟志剛已經進行了太空行走。第三,掌握交會對接技術。即兩個航天器在太空按預定的位置和時間相會,在機械結構上連成一體,稱為交會對接。日本“外交學者”雜誌認為,這將是中國最後一次對未來的太空飛行操縱進行綵排,進而進入到載人空間站階段。

  交會對接技術,是兩個航天器在空間軌道上的匯合,同時要在結構上連成一個整體。這項技術是實現空間裝配和維修回收與補給航天員交換和營救等在軌服務的先決條件,是進行載人航天必需突破和熟練掌握的關鍵技術。它是任何實驗站和空間站運行前提,也是未來進行星際飛行的基礎科目和基本技術,更是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展示,中國必須要有所突破。“神八”成功發射並與正在軌道穩定運行的“天宮一號”實現對接,標誌著中國初步掌握空間交會對接能力,擁有了建設簡易空間實驗室,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按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天宮”系列是為第三步——大型空間站做好技術準備。而“天宮一號”作為中國載人軌道空間站先導,未來將被一個容積更大、重量達60噸的空間站所代替。“波士頓環球報”指出,該空間站在規模上仍然小于450噸的國際空間站。

  雖然是此次發射與對接是無人太空試驗性飛行,依然有許多應用性的科學實驗在有條不紊進行。

  首先,“天宮一號”將開展空間對地遙感探測應用試驗、空間材料科學實驗、空間環境和空間物理探測試驗等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其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德國國家宇航中心簽署合作協議,“神八”飛船上裝載通用生物培養實驗裝置,由德方負責提供生物培養箱,中方負責研製控制設備和與飛船的接口裝置,雙方科學家將利用這些實驗裝置合作開展17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其中,中方10項、德方6項、中德聯合實驗1項,由德國7個大學負責,分別進行基礎生物學、空間生物技術、先進生命支持系統中的基礎生物學以及空間輻射生物學等四方面科學研究,這些醫學實驗目的是解決一些基本生物學與醫學問題:包括開展生物大分子及蛋白質空間晶體生長實驗,對植物、線蟲、細菌和人類腫瘤細胞暴露在太空輻射和失重狀態下3個星期的狀態進行觀察和分析,發展先進生物工程技術;先進生命支持系統中的生物學研究,是為研發保障人類可疑長期駐留太空的“先進密閉受控生態生命支持系統”提供理論依據和積累技術;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是深化認知空間輻射與微重力綜合生物學效應,例如究竟重力與微重力介入生物的過程如何?空間輻射是加強或損害免疫系統?從而為太空生命安全保障設計提供理論和技術依據。基礎生物學研究,是以深化認知生物現象和生命過程為目標,開展蛋白質基因組學、細胞生物學、代謝生物學等研究;空間生物技術研究,以服務人類健康,探索疑難疾病診斷、治療的新方法和新藥物為目的。這些合作研究對於推進微重力科學、空間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和技術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

  德國“太空時報”指出,“神八”發射與“天宮一號”對接,是中國載人太空飛行的里程碑,其任務與目標在於建立一個中國自己的空間站,預計將在2020年全面運行。屆時,在地球軌道上將只有中國一家空間站能夠運行。這意味著中國掌握長期運轉和維持載人空間站的相關技術,向真正空間大國的地位邁進。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軍控與防擴散中心秘書長)

熱詞:

  • 天宮一號
  • 神八
  • 對接
  • 里程碑
  • 空間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