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頌傑:“佔領”運動者們,該準備好過冬了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07: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專欄—外媒觀察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劉頌傑 (媒體人)

       上週六,一場罕見的十月飛雪襲擊了曼哈頓。“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大本營——Zuccotti公園裏,抗議者們的帳篷都被白雪覆蓋。《時代》週刊網站説,運動在天氣怡人的九月中旬開端,如今冬天已然逼近。波士頓的一名志願者對《華盛頓郵報》記者説,“既然奧克蘭和丹佛能捱過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那我們也能夠經受得起一點小雨雪。”

       一個半月來,運動在繼續,衝突在升級。幾天前,奧克蘭的警察動用催淚瓦斯,各地開始逮捕激進的抗議者。但“佔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縮寫OWS)剛開始時,看起來不過是憤怒青年們發泄牢騷,各大媒體並沒有給予太多關注,以至於有人罵“主流媒體”選擇性失明,對之前的“茶黨”抗議大書特書,對反抗華爾街“肥貓”(fat rats)的“人民運動”卻只字不提。不過,其實也很難怪罪媒體——類似的遊行示威美國天天見,誰在乎呢?而且隨著各色人等的加入,運動顯得混亂而無章法,更要命的是,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清晰的目標訴求。

       《經濟學人》網站一篇“Free Exchange”欄目的記者博客就借用了一部著名的電影名字,説OWS的麻煩在於它是“無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參與者各有各的訴求附加於其上。有人反“資本主義”,穿著印有格瓦拉頭像的T恤,高喊打倒貪婪的銀行家;有人反對高失業率;有人反對醫療改革方案。有趣的是,一個中國人最為熟悉、而且早已拋棄的詞彙——“階級鬥爭”(Class War),竟重新出現在西方主流媒體的版面上!魚龍混雜的運動很快變得讓人看不懂:無厘頭的標語,時有發生的暴力、偷竊、擾民,甚至有年輕男女當街做愛,真真把運動推進到“佔領”彼此身體的階段,OWS也變成ONS了(一夜風流,one night stand)。

       不過,曾擔任克林頓的總統顧問的Douglas Schoen在《華爾街日報》評論專欄裏説,不論年齡、經濟狀況、教育背景,大部分抗議者其實是支持“左翼政策”的:反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要求對財富進行激進的重新分配,對私有部門強化監管,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防止工作機會外流。對抗議者的抽樣調查顯示,運動並不代表失業人群,絕大多數參與者都是有工作的,失業人口僅15%;意識形態也不多元,超過一半的人曾參加過政治運動,近三分之一的人贊成用暴力手段達成目標。

       如果你覺得這還不夠清楚説明抗議者的左派傾向,運動最初的發起者、Adbusters雜誌在10月底終於提出一個“單一的、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要求徵收“羅賓漢稅”。羅賓漢是劫富濟貧的“好漢”,顧名思義,這是要向富人們開刀,補貼窮人。

       換句話説,抗議者們希望美國政府能伸出手來,做更多的事情。問題在於,美國根深蒂固的信念根基恰恰是限制政府干預、自由開放的市場競爭。可以參照的先例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左派”運動可謂風起雲涌、如火如荼,但“革命”之後並沒有成什麼氣候,反而是八九十年代“新自由主義”強勢崛起。

       正是在這點上,儘管最近主流媒體加大了對佔領運動的報道,但在評論版面依然是批評的聲音居多。OWS一個響亮的口號是,“我們都是99%!”,譴責1%的貪婪者毀滅了99%大眾的生活。而最新一期的《時代》週刊發表《誰為1%的人説話?》的文章稱,1%的人們和那99%的美國人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們的婚禮辦得更漂亮些。《紐約時報》評論版Bill Keller的文章《超越佔領》(Beyond Occupy)説,“到目前為止,OWS的主要成就還只是作秀。”他對比了美國的佔領者和印度的著名反貪腐鬥士Anna Hazare,説OWS有很強的反資本主義傾向,而印度不同,大多數印度人相信資本主義,Hazare的目標是阻止政治權力階層攫取資本主義的果實。

       佔領運動肯定是喊出了很多美國人的心聲,但顯然曼哈頓的Zuccotti公園並不是開羅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

(本文謹代表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台立場)

熱詞:

  • 佔領華爾街
  • 美國
  • 曼哈頓
  • 奧克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