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來論:量産“小孝子”,這事太娛樂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31日 16: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張瑞東

       10月30日,中華小孝子培養工程在中國兒童中心啟動。中國倫理學會慈孝專業文化委員會計劃用五年時間,在全國培養百萬4至6歲的中華小孝子,並倡議天下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有孝心,為孩子做孝道榜樣。(10身體31日《新京報》)

       “百善孝為先”,孝道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綿延數千年而未棄。孝心培養是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原點,在當前道德底線不斷沉降、社會倫理屢屢失守的語境下,在“碩士公務員對農民父母施以暴力”的新聞衝擊著我們本已脆弱不堪的心靈時,在“重塑道德信念體系”成為社會共識之際,“小孝子工程”對社會語境頗有契合,可以説正當其時。

       不過,意在倡議孝道、彰揚道德的“小孝子工程”,儘管本意可嘉,但在行動綱領上卻透著一股娛樂化的意味,其效果令人懷疑。

       首先,孝子能否“培養”得出來?“孝”乃發自內心,表于言行的一種品德,其多半得自於兒童對社會的認知,以及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如果説存在“培養”這種“方法”的話,也是一個漫長的示範與模擬的互動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單向度宣教。依靠某個社會組織的鏗鏘誓言,恐怕很難實現“産出”。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孝”之一道,對兒童的“身教”勝於“言傳”,如果有良好的示範、體驗環境,又何愁孩子不孝呢?反而揆諸現實,多少“不孝”的惡例為孩子作出了不良的榜樣?在這個意義上,成人世界首先應該反思。

       其次,培養“孝子”不是種蔥栽蘿蔔,怎能論數量産?如果説“培養孝子”的説法勉強成立,“百萬”之巨的浩蕩數量則顯得毫無根據。要知道,孩子們心性各異、稟賦不同,身處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環境迥異,怎能流水線化生産“孝子”?如果這一“工程”得以實施,會不會成為本已備受詬責的應試教育流水線的一條“支線”?被官方定義的“孝”,會不會成為孝道的唯一的考量標準?道德一旦“被定義”,將會多麼地悲哀。

       另外,4-6歲的年齡區間也值得闕疑。誠然,4-6歲是孩子學習、模倣的最佳時期,是複雜社會行為形成的黃金時期。古語説“童蒙養正”即是此意。不過,一方面孝心的養成有賴於更長時間的學習尤其是觀摩;另一方面,全社會德育環境的改善、道德水準的提高以及社會倫理的重塑,才是影響孩子孝心養成的最重要因素。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道德體系的重塑已經迫在眉睫。不過,這不是一旦一夕之功。一方面要求全社會都來關注這個話題,都來反思我們在高速奔跑的路上到底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什麼才是最應該珍惜的東西。另一方面,相關組織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但也應秉著認真、嚴肅的態度去宣揚德育,而不是以娛樂的形式來承載如此沉重的命題——這個時代已經太多娛樂,而道德恰恰與此“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

熱詞:

  • 小孝子
  • 孝心
  • 倫理
  • 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