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義傑:完善體系建設,“供港蔬菜”的成功才可複製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31日 09: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綠色蔬菜、有機蔬菜已被消費者所熟知的情況下,目前在珠三角地區部分超市又開闢了一個新的蔬菜專區“供港蔬菜”,頗受消費者青睞。(10月30日《人民日報》)

       魯迅寫過,中國北方的大白菜繫上紅頭繩到了日本挂起來,美其名曰龍舌蘭,如今“供港蔬菜”成為噱頭,並在一些地方暢銷。的確,看看那些名頭“種植生産基地備案管理,紀錄保存2年,檢驗檢疫部門隨時監控”“加工産品溯源、農藥殘留檢測等制度,層層關卡保安全”……與咱們平時吃的蔬菜一筆,天上地下,嘖嘖,的確令人羨慕的。於是乎,呼籲移植這種模式的呼聲響起來了。很多專家期待,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引進。但筆者不得不“唱起靡靡之音”,整個食品體系的架構不變,根本就是一種空中樓閣式的自我幻想。而實際上,我們現存的監管問題,已經使“供港蔬菜”內地版大打折扣了。

       當然,有網友會直接指出,據工商和農業部門公佈的抽檢結果,廣州超市“供港蔬菜”農藥殘留量合格,生産加工企業的備案基地證明、營業執照、食品安全許可證等證件齊全。但是,目前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採用的農殘標準,是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厘定的最高殘余限量,當前有3300多項,而內地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僅807項。在此就有疑問了,在檢測結果中,用的哪個標準?檢測中僅僅查農藥殘留等傳統條目意義多大?

       其實,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供港蔬菜”並不是什麼稀罕物,在九月份《南方週末》《廣州日報》等很多媒體都有報道,《新快報》記者趕赴深圳,來到供港的公司踏查。該負責人還坦言,內地超市的供港蔬菜均為輸港蔬菜挑剩後的質量較好的蔬菜,比真正輸港蔬菜稍遜,但仍好于市場上大部分蔬菜。實際上,我想這就是“供港蔬菜”已經在廣州等地賣了多年,而沒有叫這個名字的緣故。

       可以説,“供港蔬菜”不過是出口轉內銷被淘汰的“外貿貨”,正如這些年來,外貿衣服等帶給我們的經驗,其對內地的市場很難有實際影響,也就是,不來一次深刻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變革,“供港蔬菜”恐怕很難複製。而實際上,據《南方週末》“供港産品”農藥殘留的檢測合格率可達到99.8%,而檢驗的重點在鉛、鎘、鉻、砷、汞等重金屬等,而這些儀器成本之高也是很顯然的。

       讓“供港蔬菜”能夠成為內地的模板,也就要求除了高標準的檢測和部門的負責外,更需要體制的建設,比如,小農戶的整合,降低農戶生産蔬菜的成本,再比如開創性地實施多部門甚至民間機構的檢測配合,保證其檢測結果的相互制約等。而在《廣州日報》讀到的,香港市民任何人對蔬菜有質疑,都可以申請檢測,對公眾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我想也是體系建設必須突破的關口。

熱詞:

  • 供港蔬菜
  • 綠色
  • 有機
  • 珠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