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魏英傑:校長推薦“打補丁”難解誠信軟肋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7日 09: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校長推薦制所遭遇的誠信軟肋,很難用打補丁的方式解決。尤其是,在個人誠信難以確保的前提下,讓學生記錄自身道德水準,實在不夠高明。

       經過兩年摸索實踐,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進入規則細化階段。其表現之一是日前推出的校長推薦制實施方案及其細則,另外就是剛公佈的《優秀中學生素質養成手冊》。這本手冊將發放給具有推薦資質的中學,由高一、高二學生填寫,作為校長推薦制和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據。

       校長推薦制推出時就飽受爭議。當時,教育部原發言人王旭明稱其為“一道美妙而難念的經”,北大出身的美國學者薛涌也稱此舉有悖于國情。揣其大意,推薦制固然符合自主招生理念,但在現實中難免遭遇水土不服。也早有人質疑:誰來保證校長推薦的公正性?這一質疑暴露了校長推薦制所遭遇的現實困境,即校長推薦制的根基在於個人誠信,而這恰是目前國內社會的一大缺失。在這種情況下,推薦制很難實現其制度設計初衷。

       原本事情很簡單,校長(或經過集體評議)覺得哪個人可獲推薦,直接簽名就行。由於害怕有失公正,如今不得不進行規則細化。相關細則不僅包括被推薦學生的入選條件,還制定了相應遴選程序,比如規定中學應成立專門監督機構。

       這樣一來,中學校長推薦制實際上就成了中學推薦制,校長簽字徒具象徵。最終,肯定還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最容易進入推薦名單。校長推薦的制度悖論,至此表露無遺。

       細則也好,素質養成手冊也罷,實際上都是在給校長推薦制打補丁。既然校長推薦制難以繞開誠信缺失的暗礁,再打多少補丁,恐怕效果都有限。例如,手冊的“成長歷程”部分要求學生按月主動記錄、自我總結,具體事項包括“本月你為父母或親人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等。問題是,誰能保證學生寫的都是事實,又有誰來監督?如果是父母,他們會在子女的手冊上寫NO嗎?學校又會這麼做嗎?

       自主招生在整個大學招生中所佔份額很小,經由校長推薦進入自主招生渠道的學生更少,就此而言,倒不必對這項政策過於苛求。但不得不説的是,校長推薦制所遭遇的誠信軟肋,很難用打補丁的方式解決。尤其是,在個人誠信難以確保的前提下,讓學生記錄自身道德水準,實在不夠高明。

       近些年來,高校自主招生新招迭出卻走不出困境,與此也有莫大關係。這更多是制度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出了問題,而不全在於制度設計不合理。從這個角度看,校長推薦制體現了北大的一個美好願景。遺憾的是,相形于當下社會的誠信狀況,這項制度註定是個早産兒。當然,倘若北大這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反倒讓人産生幾分敬佩。

熱詞:

  • 校長推薦
  • 北大
  • 規則
  • 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