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繁榮、保護農村及少數民族文化亟待培根固源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6日 11: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解讀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系列評論之二

作者:郭松民

  日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這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推進農村和少數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題中應有之義。農村和少數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

  但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是,近年來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都有與城市的商業文化“接軌”,從而喪失其主體性以及應有的社會功能的趨勢。這個趨勢如果不及時加以制止、扭轉,等待我們的將不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而是文化的單一化。而失去了農村和少數民族文化的滋養,城市的文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面臨被西方消費主義文化全民殖民的命運。

  比如,一份農村調查表明,由於支撐儀式之核心價值的喪失,從而使本應該載“道”的農村紅白喜事儀式處於無根狀態——衣著暴露、跳脫衣舞、唱流行歌曲的樂隊已主導了喪事的儀式及其內涵。而婚事上的儀式更是變化無窮,成為人們追求“熱鬧”的時尚工具,用村民的話説,什麼好玩就玩什麼。人們似乎並不思考,也不在意儀式背後所應該承載的文化價值與生活意義,這種儀式的變遷不僅僅發生在形式上,而且在涉及儀式內核的價值與意義上。

  少數民族文化也是如此。本來,民族文化是“每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並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各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創造出來,並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靈魂、精神坐標和價值體系。”是重要的文化遺産,但長期以來,我們在推動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尤其是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建設重視不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一些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語言、音樂等文化呈現出逐步消逝的趨勢。2009年兩會期間,來自京族的全國人大代表蘇明芳曾憂心忡忡地説:京族三島現在只有七、八十歲的個別老人,才能懂得“喃字”的書寫、讀音及用意,如果再不搶救,很可能過幾年就失傳。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就等於消亡。

  搞好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應該和當前“走轉改”結合起來。目前的“走轉改”主要還是側重於解決實際問題和經濟問題,根據十七屆六中全會的精神,也應該把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納入視野,要在“走轉改”活動中,摸清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的現狀,找出文化衰敗及出現問題的原因,並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解決農村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問題,首先就要解決農村文化的領導權的問題。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任務。並強調,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這為解決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繁榮、發展問題指明了方向。

  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對文化進行培根固源,而保護、發展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正是這樣一種培根固源的工作,應該在“走轉改”的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文化體制改革
  • 民族特色
  • 靈魂
  • 精神坐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