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楊朝清:慰留守之痛需眾人拾柴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4日 09: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一張《弟弟要睡了》的照片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許多人稱感動得想哭。照片攝於今年7月29日,記錄的是在湖南鳳凰縣山江鎮好友村小學課堂上,因為小弟弟鬧困,正在聽課的姐姐急忙抱起他,其實她自己也很睏了。父母外出打工了,爺爺奶奶要幹農活,所以女童帶著弟弟上課,因為營養跟不上,小男孩的頭看起來比較大。(10月23日《廣州日報)

       一張小小的照片,卻濃縮了生活的苦辣辛酸。弟弟要睡了,貧困的烙印,從“頭”到腳;姐姐也睏了,生活的壓力,由“表”及裏。在我國的一些偏遠落後地區,這一幕或許並不是個例。只不過,通過這一張照片,留守兒童的酸楚,再一次被定格,呈現在人們面前。

       留守兒童的苦痛,不僅在於物質匱乏和缺衣少食,更在於權益缺失和情感空虛。首先,他們以稚嫩的肩膀過早地負荷著生活的重擔。不是窮人的孩子想早當家,而是不得不當家。其次,留守兒童面臨十面埋伏的安全隱患。此外,留守兒童在孤獨與脆弱中成長,缺少與父母的互動和交流,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心理方面也出現了孤僻、冷漠等問題。

       留守之痛,早已從一家一戶的“私事”,上升為一個公共議題。那麼,應該如何消除留守之痛呢?

       一是要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或加快有序吸納農民工進城定居。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選擇“孔雀東南飛”,不外乎為了獲取更好的經濟收益。如果在家鄉附近地區可以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誰願意背井離鄉、拋家棄子?而一旦父母“回流”或舉家落戶城鎮,留守兒童的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二是要完善留守兒童的權益保護,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從制度建設上,要完善留守兒童保護的法律法規和管理規範,切實做到有章可循。從執行上,要強化監督,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鑽了“空子”。更為重要的是,要尊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滿足他們情感、交往等需求。

       三是要加強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社會合力。救助留守兒童,不能單純依靠政府。唯有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股力量形成合力,才會事半功倍。不論是數年之前的扶貧支教項目,還是現在方興未艾的“免費午餐”計劃,都一次又一次地彰顯了社會參與的力量。

       關愛留守兒童,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和標語上,而是需要親力親為的參與和腳踏實地的行動。唯有全社會形成合力,倦容才會從姐姐的臉上褪去,“大頭”才會從弟弟的腦袋消失。

責任編輯:魯楊

熱詞:

  • 留守兒童
  • 打工
  • 社會
  • 貧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