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馬光遠:信用是最好的商業政策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1日 09: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馬光遠,經濟學博士) 

    幾百年之前,亞當斯密就曾經深刻指出,誠實是最好的商業政策。市場經濟的一切交易,本質是一種信用的交易,沒有交易雙方的互相信任,要麼交易不會發生,要麼交易的成本會提高。這是市場經濟運行了幾百年的一個普適的基本常識。

    然而,這麼一個基本的常識,在近十年中國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卻被衝擊得支離破碎。在商業領域,造假和不守信成了商業競爭的最基本手段。網絡欺詐、食品安全以及商業領域的一系列造假行為大行其道,劣幣驅逐良幣,誠實守信者被逐出了市場。連一些在嚴苛的市場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國際巨頭,也“入鄉隨俗”加入了造假的行列。沃爾瑪的綠色豬肉事件,家樂福的價格欺詐事件,這些在其母國斷然不會出現的欺詐行為,卻在中國能夠肆無忌憚地進行,的確令人深思。

    中國商業領域為什麼缺乏基本的信用機制,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不守信比守信更合算。用普通豬肉冒充綠色豬肉,大都不會被發現,即使發現也只是“罰酒三杯”了事;拿人工養殖的魚冒充野生的,大多情況下消費者也沒有專業知識去識別,即使被發現,也只是簡單地賠償而已,一個社會的違法收益遠遠高於違法成本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隱形的鼓勵造假的機制。

    而造假成本太低,既是一個立法問題,更是一個執法問題。其實,中國的一些立法對於造假行為的懲罰本身並不低,但由於執法者的誠信不足,導致在執法的過程中,法律被打折。執法者收受賄賂,放造假者一馬,很少被處罰,這也是一種隱形的鼓勵造假的機制,鼓勵執法者虛假執法,這是行政體制的問題。

    市場經濟是一個“生人社會”,不是“熟人社會”,這個社會運行流暢的關鍵在於“信用”。在100多年之前,韋伯曾經發現,商業社會的一些社團起著“社會印章”的作用,加入某一個商業團體,等於獲得了一個“信用的印章”,如果某個人造假,也許追究不到他個人,但可以去問責這個社團,這個社團為維護自己的聲譽會自行清理門戶,很顯然,這是一種信用的“連坐”機制。然而今天,中國的很多商業社團並沒有起到維護信用的作用,反而使得商業社團成了尋租的工具,加入社團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庇護,這是民間的自行清理機制也不健全。

    再加上這麼多年以來個人和企業徵信體系仍然沒用建立,整個社會的交易基本是在一個“信用黑幕”中進行,諸如此類的原因,使得信用成了中國市場經濟轉型中最稀缺的東西。無論對一個國家,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不誠信的最後結果就是都採取短期化的尋租行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誠信便不會長久,一個企業如果沒用誠信,就不會成百年基業。

    就中國商業誠信的建設而言,更重要的,恐怕是需要政府的管理者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商業政策
  • 熟人社會
  • 連坐
  • 信用機制
  • 收受賄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