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環球時報社評:告別“崩潰”這個情緒化用語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0日 13: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0月19日清晨6點半,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一派繁忙。所有自助換票機前都排出隊來,安檢口全部打開,擁擠不堪。這是中國各大交通港的縮影。就在前一天,國家統計局宣佈中國經濟連續三個季度減速。媒體上的消息説,中國一萬公里高速鐵路處於停工或半停工狀態。再早前,溫州大量企業主外逃的消息震動全中國。有人預言,溫州模式的“崩潰”是中國經濟“崩潰”的開始。首都國際機場和溫州呈現了繁榮和蕭條的兩個極端例子。它們哪一個更能代表今天真實的中國呢?


  它們誰也代表不了。甚至9.4%的前三季度增長率,引來的評價也是截然相反的。有人認為它標誌著中國經濟在“軟著陸”,但股市用全面下跌回應它,反映出市場對這種“軟著陸”並不歡迎。對於一個發展迅速又體量巨大,主動和被動調整不斷發生的經濟體來説,任何簡單的評語都是幼稚的。


  對中國經濟崩潰的預言已經有過不止一百次了,但這個説法越來越含混不清。什麼是崩潰呢?中國的股市從6000點跌回2000點上下,這是崩潰嗎?很多産業經歷了從繁榮到蕭條的轉折,是崩潰嗎?我們是否已經“崩潰”過很多次了呢?


  我們大概應該告別“崩潰”這個帶著主觀情緒的用語,它最早是西方輿論戴在中國經濟頭上的,漸漸地,它被用來支持意識形態的辯論,送給中國經濟專用。圍繞中國經濟是否會崩潰的爭議,越來越像是抬杠,失去了實際意義。


  中國的經濟問題每一個都需認真對待,但這和這些問題真的都能得到解決是兩回事。中國最終會發現,解決問題就是社會運行的方式,但一些問題是註定解決不了的。我們最終會對經濟的正常和反常性形成更豁達的理解。社會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是問題的碎殼堆起來的。


  如果硬要説崩潰,它也許未必像它的原本詞義那麼可怕。因為歐美很多國家的經濟站在懸崖的更近處,它們在向我們表演“崩潰”意味著什麼。


  中國現在的一個大問題是,社會的容忍度在迅速縮小,中國經濟必須做“三好生”的壓力很大。比如它應以“較高速度”增長,但不能過熱,不能有高通脹。這樣的要求沒錯,但按照這些要求做得像鐘錶一樣準確,中國經濟做不到,在世界經濟史上也不曾有誰做到過。政府和輿論都不應提高社會的期待值。中國經濟越來越“好”的標準只能是相對的,中國經濟的真實質量,還有公眾對它的要求,必須做相互靠攏的努力。


  中國的經濟學家們應當説真話,這包括問題嚴重性的真話,也包括這種嚴重性在中國快速發展大格局中真實位置的真話。中國經濟的機器轉到今天,讓它轉得更好更快挺難的,但真的讓它停轉也不會那麼容易。


  讓各種真話去構築中國經濟的自然圖景吧。自然是中國經濟、也是中國社會的最高境界,它會受到一時的破壞,但它的複合能力總是很強。要發生的問題最終擋不住,它們有多少被解決,有多少被我們適應,不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意志和干預。但中國社會的積極向上,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方興未艾,決定了這裡不是處理各種崩潰的墓地。實際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遭遇了各種難關,但它們沒有一個是真正過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