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實現文化大繁榮的關鍵在於重建文化自信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4日 16: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郭松民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於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主要議程為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應該説,在目前情況下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命題是非常及時的。而在我看來,實現文化大繁榮的關鍵一步,就在於能不能首先重建文化自信。因為沒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即便“發展”和“繁榮”,也只能是商業文化、封建文化等,而不可能是“社會主義文化”。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近代以來,中國的文化自信經歷了一個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過程。

  在清王朝的所謂“康乾盛世”之後,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經濟開始一路下滑,同時健康的核心價值觀也開始一路下滑,嘉慶時就有“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的説法,鴉片戰爭爆發時,清王朝在政治、軍事方面都極度腐朽。核心價值觀的衰落導致了腐敗,腐敗導致了失敗,失敗導致了文化自信的喪失。

  但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具有痛定思痛,絕處逢生的能力。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人民也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過程中獲得了充分的文化自信,毛澤東充滿自信的聲音“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所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無疑代表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心聲。

  中國文化自信的再次失落,應該説始於80年代。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了,發生一些曲折,這一點毋庸諱言;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受國內外客觀環境的限制,不得不選擇了一條“高積累、低消費”的道路來實現工業化。

  如此一來,在80年代初打開國門後,從精英階層到平民百姓,無不驚訝于西方豐裕的物質消費水平,由於不能客觀地認識這種差距産生的原因,許多人進而開始懷疑中國選擇的道路是不是正確,甚至産生了失敗主義情緒,發展到後來就變成了全盤自我否定,到上個世紀90年代,文化自信更是降到了谷底。一時間,誰把經濟從公有、計劃搞成私有化、市場化,誰就是改革家,誰在娛樂消費方式上突破大一點,誰就是勇於開拓,敢於開放。結果被解放出來都是私欲、物欲文化,個人主義、情愛、情慾至上,一時間,大眾文化中除了情愛、低俗,就沒有什麼內容了。而宣揚道德奉獻反倒被認為是虛偽的,反而遭到人們的嘲笑。原始的私欲、物欲、情慾文化成了新思維、新觀念,甚至在事實上成了一種主流文化。

  那麼,如何才能重建我們的文化自信呢?今年年初,《紅旗文稿》上發表了署名“雲杉”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一文,其中關於如何重建文化自信的問題,雲杉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等三大路徑,可謂高屋建瓴、氣勢如虹,的確,文化自信的重建,必須建立這樣一種大格局的基礎之上,才可能是穩固的。

  以筆者的理解,雲杉提出的重建文化自信的三大路徑,其分量是不完全相同的。其中“不忘本來”應該是基礎當中的基礎,因為它回答了“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等至關重要的問題,只有解決了“本來”,才能談得上正確地“吸收外來”,正確地“著眼將來”等問題。

  在如何“不忘本來”的問題上,民間學者也有很多思考,比如著名的文化學者甘陽先生,就曾經提出過“通三統”的主張,他認為,在當代中國,存在三種文化傳統,“一個是改革開放形成的傳統。這個傳統基本上是以‘市場’為中心延伸出來的,包括很多為我們今天熟悉的概念例如自由和權利等等。另外一個傳統則是共和國開國以來,毛澤東時代所形成的傳統,這個傳統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平等,是一個追求平等和正義的傳統。我們今天已經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毛澤東時代的平等傳統從1990年代中後期以來表現得非常強勁”,“最後,當然就是中國文明數千年形成的文明傳統,即通常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或儒家傳統”。甘陽認為,未來“必然要同時承認上述三種傳統各自的正當性,並逐漸形成三種傳統相互制約而又相互補充的格局”,即“通三統”。

  在筆者看來,重建中國的文化自信,最關鍵的一環是要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壟斷,因為如果我們始終把西方作為唯一正確的參照係,則中國就永遠是一個需要被改造的客體,中國的文化自信就永遠無法建立起來。只有建立起中國自己的參照係,提出中國自己的“普世價值”,中國的文化自信才能夠建立起來。

  從根本上説,只有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而只有實現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文化自信才能更加鞏固,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