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謝勇:想象破解國際數學難題的天才少年的發展道路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4日 13: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2歲大學生劉路一個晚上破解世界數學難題,這條頗有點戲劇性的新聞讓人振奮,更讓人心生期待——但期待之後,還有一點憂思。

       喬布斯去世,不少媒體都熱衷探究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沒有自己的喬布斯”?這問題或許有點不合時宜,不過仔細想想,我們距離百年前先賢們所希望的“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確實還遠。而做不到這幾點,就沒有一個讓有天才者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沒有讓天才自由茁壯成長的空間和文化土壤,甚至我們對創新精神的鼓勵都還遠遠不夠,於是中國出現喬布斯的幾率,也就高不到哪去了。

       如此情境下看到天才出現,便會有些複雜的感情出現了。日前,中南大學大四學生劉嘉憶(本名劉路)成功證明了困擾數學界20多年的國際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校長黃伯雲了解此事後,親自批示劉路碩博連讀。與此同時,為讓劉路能夠提早讀研,中南大學邀請了中國科學院三位院士,向教育部寫信推薦請予破格錄取。

       之所以説心情複雜,是因為首先,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看到又有天才涌現,心裏自然高興。可是,另一方面,作為有過些生活閱歷,又在大學裏教過幾年書的教書匠,又實在有些隱隱擔心:這個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才俊,在被教育部恩準破格讀研,乃至完成碩博連讀的“偉業”,是真的人盡其才將潛力發揮出來,成就一番事業,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出不同普羅大眾之力,還是如王安石筆下的仲永一般,最後泯然眾人矣?

       這種擔心似乎多餘,卻又並非空穴來風。單就新聞中的一個細節,仔細品味一下就不“正常”。一所高校,出現了出類拔萃的學生,被學術大家們一致看好,水準已經得到證明和公認,想招為研究生,就這點事,卻還要興師動眾,請三位院士簽名求情,還未知是否能得償所願,那其他的自選動作,動一下有多困難,也就不言而喻了。

       回到劉嘉憶同學,其所在高校如此興師動眾破格招研還真不能説沒有道理。比如如今考研究生,最重要的不是專業成績,而是政治和外語,這已經是今天的“常識”。可是天才者,往往有其獨特之處,未必如當下教育産業所希望的那麼“全面”。未知劉嘉憶同學情況如何,至少在我身邊,常常看到優秀學生被外語和政治卡住,無法進一步深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這回某個環節出了問題,破格錄取未能實現,而劉同學恰好又對政治等學科素不關心,最後居然因此無緣自己的學業,只得投身到浩浩蕩蕩的公務員考試大軍,他的命運又將如何。

       當然,這事基本上不會發生,可是我們身邊,又有多少天才少年,最終成了如此命運甚至欲如此命運而不得?換句話説,劉同學攻克了數學難題,從而意外獲得光環,由此為學業深造帶來新的機遇,可假如,他沒有想到要去解決這個“西塔潘猜想”呢?天才還是天才,可我們的教育體制,還能發現他,培養他嗎?

       繼續想象吧,即便劉同學順利讀研讀博,畢業後成為數學教授,又會怎樣呢?這幾天,關於中國學術研究的問題又成為爭論焦點。10日晚,許小年發微博稱被記者問及“薩金特獲經濟學諾獎有什麼現實意義?”,他答道“別用中國人的眼光看天下事,學術就是學術,不問現實意義”。並稱“一句‘學以致用’,害得中國沒了學術”。

       許小年的説法自可商榷,但申報課題,學位論文開題都要填有什麼作用一欄,這就是短見的功用主義思想。中國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獎?和這種只看眼前,卻缺少長期規劃的思想密切相關。説到底,中國的教育就在於將學術研究和應用技術混在一起,以眼前利益為評價標準,結果只怕是兩者皆失。

責任編輯:魯楊

熱詞:

  • 數學難題
  • 天才
  • 喬布斯
  • 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