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畢詩成:應以何種心態對待民眾疑慮焦慮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2日 09: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公民“找茬”,是為了有朝一日沒茬可找,只要充分善待,自信面對,公共事務就能通過漸進的改良,得到提升與優化

    最近一些焦點新聞,共同的邏輯起點是民眾對公共事務近乎“敏感”的關心:在北京,市民對於方便大家出行的“一卡通”會不會導致個人隱私洩露有所懷疑——儘管“輸入卡號查詢用戶位置”並沒有包括實名的信息;在深圳,市民對於地鐵站安檢機會不會造成輻射泄漏有所懷疑——儘管X光線行李安檢機造成的輻射泄漏、空氣中臭氧濃度提高“兩者數值並不高”,有可能“達到豁免水平”。(10月11日《京華時報》)

    不管是將偶遇的“疑似公車私用”拍圖上網進行監督,還是將對出行的安全憂慮付諸公眾議題,哪怕最後證明民眾的憂慮是“小題大做”,是“虛驚一場”,我們都有理由給予關注與掌聲。因為如果心態對頭,處理得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結果一定是使公共服務得到大大優化,而不會惡化。

    而綜觀當下,很多善意的質疑、“找茬”,經常並不能夠有效地助推公共服務的優化,甚至會形成頂牛態勢陷入僵局,根本原因在於“監督與被監督”雙方難以秉持善意、節制的心態。監督方有時會簡單地貼標籤定性,把一個有待改進的問題渲染成公權力的傲慢與偏見;被監督方有時會繞開問題簡單地遮醜辯駁——都“用力過猛”,偏離“公共服務優化”的靶心,最後雞同鴨講,各説各話。具體而言,有以下三重障礙。

    第一重:“公民找茬”有時候咄咄逼人,甚至在缺少事實證據之前,以受害者心理將事情定性為最惡劣的程度,監督“用力過猛”。這些話或許有人不愛聽,“公民監督是不受譴責的”,“大家有權利往最壞處想”,這都沒有錯,但從監督效果而言,最有效的監督一定是有事實的支撐、有智力的辨析、有綜合的判斷,甚至包括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之後的克制,這樣被監督者才更容易承受、從而接受,變消極躲閃為積極配合改進。事情一齣就扯到“黑幕腐敗”“傲慢與偏見”,被監督者顯然更容易“聞風而逃”。

    第二重:一些部門對公民的疑慮、質疑本能地反感排斥,這也是無法形成良性互動的關鍵所在。被質疑後,要麼夾着尾巴躲起來,任由你們評説;要麼被迫面對公眾,卻“顧左右而言他”,甚至連自己大名都不敢報上;要麼是喋喋不休地強調自己的委屈、不易,卻對民眾憂慮內容的改進缺乏誠意。地鐵管理反思的結果是“一線員工普遍收入低、遭挖角、工作壓力大人員流失嚴重”,問題或許不假,但沒搞清楚輿論焦點,把握準最需要反省的地方,結果就顯得沒有誠意,難免口水一通,問題還是那些問題,公共服務喪失了優化的最佳機會。

    第三重:事件“善後”是哪疼醫哪,而未能舉一反三。這順延了第二點,也更為關鍵。我們當下遭遇到的很多困頓,不是孤立存在的,多糾正一些個案誠然很有意義,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註定會舊病不除新病又起。比如説北京的一卡通或許將要優化,但據説這種查詢是各城市“慣例”,其他城市優化的動力有沒有?比如深圳安檢機是因為有市民揪住不放,其他城市其他場所的安檢機,是不是有人揪着不放?我們的體制之力不能陷入“打一鞭子動一下”的窘境,自我革新、自我改進的制度要求和內力派生,是繞不過去的命題。

    但社會進步仍然需要具體的支點來撬動——公民更加關注自己的生存空間,更加敏感地觸摸身邊的生活質量,“愛生活”正成為這個支點的邏輯起點。公民“找茬”,是為了有朝一日沒茬可找,只要充分善待,自信面對,一同跨越這三重門檻,我們的公共事務就有可能通過漸進的改良,得到提升與優化,這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應有內容。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找茬
  • 傲慢與偏見
  • 一卡通
  • 優化
  • 安檢機
  • 慣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