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首位已故人士獲諾獎的啟示與提醒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4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敬一山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洛克菲勒大學10月3日宣佈,2011年諾貝爾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已去世,令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有些措手不及。諾貝爾獎原則上並不頒發給已經去世的人。鋻於該情況屬首次發生,諾貝爾基金會委員會3日下午臨時召開會議,決定不取消斯坦曼所獲獎項。

      加拿大科學家斯坦曼是因他在“樹狀細胞及其在適應性免疫系統方面作用的發現”而得獎。儘管當前他已經遺憾地離世,但諾獎不改初衷,依舊鍾情于他,這也算是一個極大的安慰。對於斯坦曼來説,諾獎雖然看似“遲到”了,但並非如一般人所想,斯坦曼大器晚成,直到去世才為人所知。其實,生於1943的的斯坦曼,于1973年就提出了樹突狀細胞的概念,此後他因對樹突狀細胞的研究獲得一系列獎項,還是美國醫學會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員。

      不難發現,斯坦曼在重要領域的貢獻開始於30歲。我們不妨設想,一個如此年齡的學者,在中國當前的學術環境中,做出開創性研究的可能性有多大?

      新華社近日還有一則報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洋教授柯斯基以質疑以“終身首席教授”的學術身份招搖撞騙拿課題,但實際上其專業技術職稱是“副教授”。學術身份造假,這自然和他個人品質和供職機構蓄意配合有關,但有學者指出,根源在於當前國內的學術評價機制。國內的科研基金、各類政府人才計劃,普遍很在乎申請者的“學術身份”,籍籍無名者很難獲得支持,不管創見和能力如何。

      但30歲就奠基學術貢獻基礎的斯坦曼並非孤例。據統計,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平均獲獎年齡分別為:50.16歲、50.78歲、50.8歲。一般來説,獲獎者做出受矚目的學術貢獻都開始於獲獎的10年之前,如果再加上他們進行摸索的時間,恐怕要在15年以上。也就是説,在這些領域的諾獎得主,大多在30多歲就開始為得獎而“準備”了。可在中國,一個30多歲的毛頭小夥子,有多少機會獲得各項科研基金和人才計劃支持呢?

      首位已故人士獲諾獎帶來的啟發是——對個人來説,學術研究是需要用一輩子探索和努力的,急功近利不得,只要是金子,哪怕埋入塵土依舊閃亮;對一個國家來説,急功近利的學術政績觀更是要不得,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才有可能贏得未來!

責任編輯:張鑫

熱詞:

  • 諾貝爾獎
  • 斯坦曼
  • 急功近利
  • 啟示
  • 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