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動車調查,重樹信任比調查速度更重要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2日 08: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薛世君

  “723”動車事故距今已有兩個月,可調查報告的出臺時間依然成謎。針對外界關注的調查報告對外公佈日期一事,國家安監總局有關人士表示,目前針對這一事故的調查“仍在進行當中”,何時對外公佈調查報告“沒有既定時間表”。(9月21日《武漢晚報》)

  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公眾的熱切關注乃是題中之義,對調查報告的迫切期待也在情理之中。而對於調查“仍在進行當中”的説法,對於調查報告“沒有既定時間表”的情況,公眾自然無法“淡定”,大家經驗所至,能想到的第一個字估計會是——“拖”。當然,公眾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可對如此重大的事故的調查,實事求是來講,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複雜的鐵路運行系統,龐雜的證據取捨過程,都需要縝密嚴謹地操作,實在冒進不得,從某種程度上説,輕率也很危險。

  從國際經驗來看,類似的重大交通安全事故,調查取證一般均需短則數月,長則數年的漫長調查取證階段。1998年6月3日,一輛德國城際特快列車在小鎮艾雪德附近脫軌,8節車廂依次相撞,事故造成101人死亡,88人重傷,在現場救援和搜尋工作持續了3天之後,關於事故的技術調查和法律審判則持續了5年之久;2005年4月25日,日本兵庫縣尼崎市的一列輕軌5節車廂出軌,造成107人死亡,日本運輸安全委員會經過兩年多的反復調查取證後,才在2007年6月拿出了最後的報告書。

  類似的重大交通事故,大多因技術或管理細節而起,而事故現場也大都慘不忍睹,調查起來千頭萬緒,對於事故調查來講,縝密、週密、準確、科學和證據是第一要素,事故的複雜程度決定了調查最重要的一點是——真相。所謂欲速則不達,對於“723”動車事故來講,我們需要的,或許不僅是調查的迅速,而是一個列車追尾的真相、原因,以及如何避免此類事故的改進措施。

  而對於安監總局,對於“723”動車事故調查組來説,如何重獲公眾信任比調查速度更重要。“723”動車事故至今,掩埋列車殘骸、“反正我信”等爭議行為讓公眾大跌眼鏡,信任度急劇下滑,此時,按部就班、縝密科學地一步步調查取證接近事實真相固然義不容辭,但如何重建公眾信任,恐怕才是燃眉之急。否則,即便快速地拿出調查報告,也可能面臨鮮有人採信的尷尬局面。

  正如白岩松所説,“也許很多年之前的時候,我們僅僅需要的是一個真相,但是在現在的時候,顯然我們不僅僅需要真相,還需要的是科學的,讓人立即産生信賴感的這種真相,而且不僅要結果,還需要一個更加詳細的過程。”

  這就需要事故調查方本著公開透明的原則,堅持信息公開的做法,將事故調查的每一個進展公之於眾。2009年6月1日,一架從裏約熱內盧飛往巴黎載的空客A330客機在大西洋失蹤,法航在事故一個月後給出第一份調查報告,只是説“調查工作將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半年後又拿出一份報告,也未給出明確的墜機原因。但是,其對調查工作的階段性情況介紹,以及長達76頁的不容置疑的事故原因分析,卻能讓人十分信服。調查報告共70頁,分為調查報告綱要、調查機構簡介、空難情況調查等,而且以大屏幕為主體,以畫面為載體,多媒體介紹事故情況,給人的感覺非常嚴謹、科學、可信。而我們的事故調查呢?往往幾個人往桌子面前一坐,照著稿子一念,背景都是噴繪的背景畫,如此呆板機械,怎能最大程度的傳達事故細節,怎能獲得公眾信任?

  同樣,德國城際特快列車慘禍中,雖然調查取證時間長達五年,但因此調查過程公開透明、專業嚴謹而獲得了廣泛的信任。可見,事故調查的耗時多少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調查的公開透明和嚴謹,在於公眾相信你的調查結果。如果像成都公交車大火事件那樣,調查報告缺少直接證據,基本上是以一個結論來支持和推導另一個結論,且説明僅有短短600字,或者像上海高樓倒塌事件那樣,短短6天時間就拿出口氣斷然的“太監”式專家報告,即便速度再快,也是欺人之舉。

  如果能像法航空難那樣,以真相為本,通過技術手段取信於民,比如在鐵道部網站上即時更新事故調查進度,哪怕是一個細節的突破,哪怕是一個模糊的説法,對於受害者家屬和公眾來説,都是一種信息服務,都是一種尊重,如此,不是更能獲得公眾信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