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彭德倩:一步之遙的諾獎?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1日 13: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屠呦呦”這個名字近日大熱,因發現治療瘧疾藥物青蒿素,今年她被授予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於是,“理所當然”地,這位多年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在“距離諾獎僅一步之遙”的輿論浪潮中,走進了公眾的視線。

  “我們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這個延續多年的問題,在每年諾獎頒獎典禮前後,我們都要自問,每次得獎的科學家來華訪問我們都要追問。所以,最近的 “屠呦呦熱潮”,不過是國人“諾獎情結”的再次注解,實際並不算新鮮。而在筆者看來,屠呦呦對於當下我國科研領域的意義,絕不僅在於一獎得失。

  1972年,屠呦呦帶領的課題組歷經5年190次失敗,終於提取出抗瘧效果100%的青蒿素;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幾十年埋首默默無聞,屠呦呦的創新成果已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註定要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留下光彩的一筆。即便沒有獲得諾獎,又有誰會輕慢她的工作成績呢?

  屠呦呦的科研故事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搞科學研究,須“謝絕”功利行為和浮躁傾向。再舉個例子:2002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課題組因在有機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學領域的成功,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里程碑式的工作”,摘得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20年的漫漫歲月,從白髮蒼蒼的老教授,到青春勃發的研究生,先後有54位科研人員投身其間,日復一日的枯燥實驗,推翻重來……項目領頭人蔣錫夔是這麼説的:“基礎研究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要耐得住寂寞。只要把追求真理作為科研的動力,就會甘之如飴。”

  話説回來,當全社會年年“劍指”諾貝爾獎,當論文和科研成果成為每年考核的目標,這樣的“耐得住寂寞”,也絕非易事。或許,屠呦呦距離諾獎真的只有“一步之遙”,但筆者要説的還是那句老話:科學家需要的是全神貫注從事科研的好環境,鼓勵和允許基礎研究人員“十年磨一劍”,尚有漫漫長路要走。 (彭德倩)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諾獎
  • 屠呦呦
  • 科學家
  • 升級版
  • 劍指
  • 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