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若塵:高職院校改革要避免瞎折騰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9日 14: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不知從何時起,“倒逼”這個詞躍然報章,在很多行業通用,甚至出現了“倒逼機制”。在民辦本科與高職院校面臨生源下降的情況下,生源危機“倒逼”教育改革也成了熱門話題,許多文章都會借用“倒逼”這個詞,“倒逼”似乎有種火燒眉毛之焦灼感,教育已經到了不得不改、不能不改的時候了。

  筆者以為,“倒逼”這個詞成為教育界的流行語,倒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關鍵的問題則在於“倒逼”之後的兩個字——“改革”,這才更值得關注。常識表明,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沒有十全十美的改革,改革總會伴隨著無法預知的負面效應。更何況,改革有主動與被動之分,在“倒逼”的語境下,改革更顯其被動意義,被動的改革也極有可能陷入盲目的境地。對待生源危機,高職院校還應保持清醒的意識——究竟哪些院校需要改革?必須要改嗎?哪些方面需要改革?怎麼改革?改革暗含的弊端有哪些?

  生源危機,輿論首先拷問的是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事實上,一些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似乎並不薄弱。這類院校遭遇的危機恐怕不是“生源危機”這麼簡單,更在於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依然普遍存在,“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現象還會長期存在於這個社會。對於這類院校來説,需要教育改革嗎?這種改革一方面要靠學校的努力,另一方面恐怕要依託于整個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充分尊重。

  其次,對於辦學質量本就薄弱、辦學思路受到質疑的院校,恐怕是有“改革”的意願,卻沒有改革的實力與科學的方法。在媒體一味強調“改革”的輿論渲染下,這類院校極有可能落入“亂改”的陷阱。今年江蘇首推註冊入學後,許多高職院校就使出了很多改革的新招,如給有特長的學生加分、組織預錄取的學生旅遊等,當然,這些都是改革的某些細節方面,或者可能僅僅流於表面功夫,屬於非常淺層次的改革,短期內在克服生源危機上,也許會産生一定的效果。然而,關鍵還要看教育發展的大方向是否正確。

  筆者以為,真正的改革更在於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最終決定院校的辦學目標,決定著其工作重心與工作方法,落實到實際中來,就是要依照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進行改革。比如,有專家説:“高職自主招生普遍存在著‘虎頭蛇尾’的現象,即自主招生的前期宣傳轟轟烈烈,時間長範圍廣,中期選拔謹小慎微,熱議不斷。但是,這些學生入學之後如何在班級編排、教學安排等方面給予個性化對待的問題卻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高職自主招生應該倡導因材施教,分類培養,期待個性化的培養。”這種“虎頭蛇尾”的現象,恐怕就是很多院校愛走的“改革”之路,表面熱鬧,實則虛空,“改革”等同於隔靴搔癢,並不觸動教育的根本與實質,背後實則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很難改革。

  不按教育規律辦事、不尊重教育規律的改革,也不能稱之為改革,甚至會衍生出一些教育上的亂象,如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缺乏規劃性,教師學習的渠道狹窄,成長的速度較慢;在專業設置上,一些高職院校為了“趕時髦”,名義上要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盲目廢棄舊專業,不經過科學的論證,不考慮實際的師資力量,缺乏長遠規劃,隨意創設新專業,走的是“行政主導”、“領導個人意志化”道路,這種改革實質上是本末倒置,借“改革”之名瞎折騰。

  第三,“倒逼機制”之下,改革的被動性凸顯。面對生源危機,總會有部分院校在辦學思路上僵化,在辦學理念上走入死衚同,積弊已久,積重難返,如教育學者熊丙奇所説:“問題是,他們不改革,覺得擁有權力,比教育的發展、學生的利益更重要,又能如何?‘倒逼’改革的想法,走的還是行政主導改革的模式,無非是想通過外部的壓力,督促行政改革,這種改革模式,很難指望行政力量主動放權,給自己‘找麻煩’,對既得利益實行切割。”

  在媒體鋪天蓋地宣傳“倒逼”改革的輿論氛圍下,改還是不改,這是個問題,需要加以細化、分別討論。高職院校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謹慎的態度,立足於自身的發展實際,科學、有效地實施改革,不尊重教育的辦學規律,在媒體鼓吹改革之下,盲目地改革往往會適得其反。(若塵)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改革
  • 高職院校
  • 自主招生
  • 改革模式
  • 倒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