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北京物價比紐約低”,邏輯混亂的忽悠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4日 07: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劉頌傑

  在我看來,拿中美兩國的經濟數據做各種對比,實在是一件很無厘頭的事情,好比矮子大衛和巨人歌利亞站一塊兒,還要去給他們丈量各種尺寸一樣,只能量出各種不靠譜。

  不過,最近網友們曬中美兩國的物價,倒不在不靠譜之列。比如,中國買一條Levi’s是400元,美國買一條Levi’s是20美元;中國買一輛夏利車要三萬人民幣,而美國買一輛寶馬是三萬美元。又比如,微博上有人説,如今海外人才回國的最大障礙是“房子”,賣掉在美國的house,還不夠在中國的一線城市買一套像樣的公寓。

  應該説,網友的説法並不誇張——我們的人均收入忝陪末流,物價卻已經名列前茅了。然而,事關社會“和諧”與“穩定”大局,很快有媒體出來“澄清事實”。某中央級日報發表題為《北京物價真比紐約高嗎》的文章(以下簡稱《北》文),聲稱“簡單的價格對比很難有説服力”,而且容易造成“誤解”。其結論是一句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老話——我國的物價總水平“相對較低”。

  此文邏輯之混亂真是無以復加。網友們列舉的種種物價,中國的東西標上人民幣,美國的東西標上美元,其潛藏的邏輯是:中國人在中國用人民幣消費,美國人在美國用美元消費。換句話説,這種對比是考慮了兩國人不同的收入水平的。有了這個邏輯做基礎,中美物價對比才有意義。而《北》文卻故意篡改了這一基礎,把各種價格統一換算成人民幣,做絕對價格的直接對比,最後得出“其實北京的很多物價是比紐約低”的結論。這就奇怪了,到底是誰在做“簡單的價格對比”呢?

  事實上,網友是想借“中美物價對比”來表達對中國物價水平畸高的不滿,這種畸高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不少商品的絕對價格都已經比美國高,如服裝、汽車等。以往的短缺時代,中國的某些物價比國外貴,主要是因為這都是國內無法生産的稀缺品,而普通日用品價格還是低廉的。如今,當中國變成“世界工廠”之時,不僅各種“中國製造”,甚至連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比發達國家貴,除去“出口轉內銷”的關稅、流通費用之外,國內近年來大規模增發貨幣造成的流動性過剩也難逃干系。另外,房價飆升,大家都在罵房地産商和炒家無良,其實政府才是市場最大的“玩家”,一方面壟斷土地供應,一方面貨幣超發,直接助推房價“趕英超美”。

  其二,考慮到收入水平,物價相對比美國高。這就是《北》文所謂“涉及人工、知識産權的産品和服務,紐約貴很多”。廢話,在一個人力成本低、又不尊重知識産權的山寨製造大國,這類産品和服務的絕對價格當然要比美國低。但是,考慮到兩個國家居民收入水平的差異,紐約消費的價格很難説比北京高。如,北京看個重感冒要500元,紐約是150美元。你説,是人均年收入3萬人民幣的北京人吃力,還是人均年薪5萬美元的美國人難受?

  美國經濟總量是中國的兩倍多,人均GDP是中國的11倍。在此背景下,拿物價的絕對值來驗證“北京的物價不比紐約貴”,那真是穩贏不輸,只是這不免讓人感到一種大衛和歌利亞試比高的滑稽。媒體不去分析通脹背後的原因、尋找可能的對策,反而採取“鴕鳥”政策,假裝通脹不存在,忽悠什麼“北京物價不貴”,且思維邏輯還不如廣大網友清晰,哀哉。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中美兩國
  • 經濟
  • 物價
  • 對比
  • 邏輯混亂
  • 通脹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