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韓媒:應以尖銳技術對抗強大的中國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7日 13: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韓國《中央日報》9月5日文章,原題為《強大的中國和尖銳的韓國》 處於韓進重工業事件中心的民主勞動組合總聯盟釜山本部的指導委員金晉淑還在35米高的塔吊(tower crane)中,這已經是第8個月了。雖然希望巴士將這一問題政治問題化了,但這個“高空鬥爭”如實反映出了韓國産業界之痛。


  痛苦開始於中國。中國在2001年11月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的市場導致貿易量迅速增加,出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鐵礦石等的資源進口也在增加。海運界因為沒有船舶非常急切,當時只要是某個公司説自己是“造船公司”,就可以得到訂單。韓國業界因此迎來了投資熱潮,配件企業也開始造船,2006年南海岸甚至形成了“造船産業帶”。


  當時韓國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動向。中國有個政策叫作“國輸國造”政策,就是説中國的吞吐量要由中國的船隻處理,算是“船舶國産化”。中國大規模發佈造船産業培育方案,在中國的東部沿海城市中造船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可以説中國和韓國展開了投資競爭。


  經濟有景氣之時,也不景氣之時。隨著2008年發生了世界金融危機,市場冷了下來。新建的碼頭成了心病,受損害的是韓國,因為中國企業有中國這個堅實的後援。他們得到國家(國有銀行)的資金支援,訂單量增加了。相反,韓國業界發生了C&重工業倒下等情況,需要經歷結構調整。韓進重工業也沒能倖免,經受著現在的痛苦。


  當時應該考慮一下中國。比起投資,韓國企業更應該同中國整船企業或配件公司結成好供貨關係,並在配件技術開發方面下功夫。韓國政府制定的政策也應該充分反映中國的情況。同中國進行規模上的競爭是輕率的,因為從規模上來講,中國在很多領域都是世界最大、最強的。


  幸運的是造船企業也拿出了解決對策。中國在去年超越韓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造船國家,但所造之船主要是技術含量低的散裝貨輪(bulk carrier)。今年的情況不同,中國提供了很多LNG、鑽井船(Drillship,鑽油船)等高附加值的船舶的訂單,韓國企業幾乎獨佔了這些訂單。這得益於韓國獨一無二的技術,韓國也因此重新奪回了“造船大國”的地位。這證明了只要有技術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擊退中國的追擊。


  同強大的中國競爭能夠取勝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具備十分尖銳的技術力量。同中國競爭的汽車、鋼鐵、化學、IT等領域都是這樣。中國如果造散裝貨輪,韓國就造鑽井船;中國生産衣服多,韓國就用設計取勝。要把韓國打造成一個R&D(研發)中心。不僅僅是在經濟上,在政治、外交、文化等領域也需要這種尖銳,只有這樣才能夠應對在規模上強大的中國。這是韓進事件給我們的一個不應該忽視的教訓。(作者韓友德,為《中央日報》中國研究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田智鋼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