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斌:“唯名校論”和“唯分數論”一樣有害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1日 10: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目前,重點大學中農村生源減少的趨勢,使得一種悲觀的情緒正在蔓延。如果那些正在苦讀的農村孩子從報紙和網絡上得知“寒門難出貴子”的論斷,可能會因此動搖他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決心。

  “唯名校論”和“唯分數論”一樣有害。那種認為只有讀名校才能改變農村學生命運的觀點,可能會加重部分高職生沮喪和無望的情緒。

  我們當然希望有更多勤奮堅韌、天資聰穎的農村孩子能夠如願以償進入國內一流大學,但有一個現實沒有引起媒體的注意,正如教育學者熊丙奇所提醒的那樣:就是重點大學提高農村生比例,也無法總體改變農村生更多就讀高職高專、三本、二本的情況。因此,他認為,如何提高這些學校的教育回報率,在眼下可能比關注重點大學的錄取比例更顯迫切。他説:如果高職高專的學生學業完成之後,學歷不被歧視,找到工作的回報率高,大家會把眼光都對準名校嗎?

  不過,要讓高職院校把民眾聚焦在名校上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來,這可不是朝夕間就能發生的事情。

  事實上,高職高專和二、三本院校的畢業生大都會加入到外來務工人員的隊伍當中,他們缺乏社會資源,地位不高,和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一起構成了共和國的基石。不管他們的生活是富足還是困頓,政府都有責任為他們提供向上的渠道,並使他們保持這種希望。希望往往會讓人産生向上的動力。

  今年,廣東省決定從優秀工人、農民中選拔250名基層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員,其中廣州市提供33個席位。這種舉措讓我想起很多年前的“招工”。在我出生的村子還沒有出現一個大學生的年代,“國營單位”從農村“招工”,是一些有理想有文化的村民改變自己身份的重要渠道。村裏那幾位以這種方式進入國營工廠的人士,在很長一段時間,增加了我們這些農村娃努力學習的動力。

  在8月中下旬,有33名外來工和農民,將告別他們過去的生活,成為廣州市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隊伍中的一部分。他們將為自己過去的同事、同行們服務,並帶給他們改變生活現狀的希望和勇氣。

  廣東省的這項舉措釋放出積極的信號,會在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心中激起希望的火花,儘管總是只有少數人才有能力得到“洗腳上岸”的機會。

  根據廣州市委組織部公佈的報名統計數據,為了那33個席位,該市共有8577名來自基層一線的外來務工人員和本地務工人員報名競爭,其中外來務工人員5426人。此次招考將學歷要求放寬至高中,但在廣州外來務工人員考生中,大學學歷佔了81%。這些人離開大學後,可能會面臨多次改變現狀的機會,但這一次與眾不同,因為它由政府提供。

  當然,絕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對此只能望洋興嘆,他們大都學歷偏低,連高中都沒讀完,無力參與這種激烈的角逐。對這個更加龐大的群體,政府有責任通過提供技能等培訓,幫助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

  近日,媒體還報道了浙江寧波市的江北區免費培訓“新市民”的舉措。政府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其實就是幫自己。

  據報道,江北區教育部門從2008年開始實施的“10萬新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在3年內惠及了10萬多人,其免費培訓的內容包括普及基礎文化、電腦知識、崗位技能等,共推出財會中專、計算機中級工、建築工程管理員、勞動保障、法制意識、交通法規等150個培訓項目。

  官方認為這種培訓帶來的是江北區社會風氣的轉變:沒事打牌、閒逛的少了,街上無事生非打架、爭吵的少了。而對那些接受培訓的“新市民”來説,收益是實實在在的,就像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外來務工人員任意華那樣,他通過這種免費技能和文化課“雙證制”的培訓,獲得了成人職業高中文憑和高級營銷員職業資格證書。他因此如願以償在一家國企找到了新工作,工資是一年前的兩倍。

  儘管,媒體披露的重點大學中農村生源減少的事實讓人感到失望和難過,但依然有很多事例表明,教育仍是人們改變命運的最重要途徑,其中就有職業教育的功勞。它確實能讓你的生活更美好。(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