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維石:情感類電視節目的底線不能一再降低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1日 10: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據8月29日《中國青年報》報道,該報8月15日報道的石家莊廣播電視臺第三頻道《情感密碼》欄目花錢雇臨時演員製作節目,在節目播出時,也沒有標明是“演員扮演”、“現場模擬”,讓眾多觀眾信以為真一事有了下文,目前,該節目已被停播。

  若不是觀眾看了這期《我給兒子當孫子》節目後憤怒不已,開始“人肉”當事人,不知道真相還要被掩藏多久。究竟是節目組純粹虛構了這一故事,還是有故事原型而以表演的方式再現,目前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期節目誤導了觀眾,挑戰了人們的人倫、道德觀念。

  時下,類似的情感互動類節目遍佈電視熒屏,有調解家庭各種矛盾的,有相親的。經常是,一家人為了一套房子爭得面紅耳赤,父母因為不滿意子女的男(女)朋友而對其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吵上一兩個小時,越調解越亂;不少相親節目的男女嘉賓答和問根本不著邊際,幼稚偏激。

  電視內容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正因此,媒體的社會公信度、社會責任才越來越被看重。而時下一些情感類節目出現一個不好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媚俗、庸俗、低俗和無聊,底線越來越低,甚至沒有底線,什麼都可以編造,什麼都可以虛構,無中生有,混淆視聽。人們開始疑惑,現實中真有這麼多不孝的子孫、不和睦的家庭和物質金錢至上的青年人嗎?當然,對此類津津樂道、看得有滋有味的人也大有人在,反正看熱鬧的不怕事兒大。

  而一些電視臺和欄目組之所以熱衷做這樣的節目,無非是想提高自己的收視率,而高收視率則意味著高關注度,隨之而來的廣告收益也豐厚。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商業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傳媒業當然也不能置身世外。媒體要生存,就必然面對市場的衝擊甚至誘惑。如何在金錢和道德之間把握自己的底線,是每一家媒體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媒體因公眾需求和關注而生,媒體也應該對自己的欄目、節目、報道負責,對公眾負責,引導人們養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劉維石)

責任編輯:田智鋼

熱詞: